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2024-02-23

  只要国人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包括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传承、发展的深厚土壤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最近,央视推出的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在社会上收获了如潮好评。参赛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受邀嘉宾的精彩点评,观众的热情参与,荧屏内外的遥相呼应,俨然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在不经意间,国人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迸发出来,让人欣喜,引人深思。

  早些年,外国友人在评价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时表示,不仅仅有汉字书写、“四大发明”、万里长城,还有唐诗宋词……中国人感情细腻、真挚,一丝微风,一朵白云,一抹夕阳,一片落叶,都能引发出万千感慨,抒写出大爱情怀。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慷慨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从这些隽永的诗词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情感的慰藉以及追求真善美的力量。

  那些国人世代传诵的诗词,无不拥有优美的韵律、深刻的寓意,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通过阅读诗词,我们阅古知今、滋润心田、塑造品格。比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勤奋的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忠贞的操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坚韧的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不可回避的责任与担当……可以说,中国人读诗、写诗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文昌盛,历来是国运兴隆的表现。

  中国人独特的诗词文化,需要世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谈到,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经典诗词,无论长篇短章,皆属中华文化瑰宝,熏陶滋养过无数中华儿女。如今,欣逢盛世,许多国人重拾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咏志抒怀、陶冶情操,更有一批“武亦姝们”崭露头角,他们所表现出的那种在赛场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和淡定,正是长期的文化浸润中涵养出的独特气质,这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因此,远在加拿大的93岁学者叶嘉莹先生兴奋地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诗词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社会现象说明,只要国人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包括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传承、发展的深厚土壤。这是因为,诗词中有着充满感染力的爱国情怀,那些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曾以身许国、九死未悔,爱国爱民的品格既见之于思,又见之于行,为诗词所记载、称颂,传于千古;诗词中有着充盈天地的忠贞之气,个人的操守气节是立身的根本,那种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艰苦所挫、不为成功而骄、不为失败而馁的精神气度屡屡见之于古诗词中,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诗词中还有祖国的山河之美,神州万里,“江山如此多娇”,那些对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思考,总会让人开拓胸襟,平添许多浩然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胸怀爱国之情,就有了矢志奋斗的目标;涵养忠贞之气,就有了志存高远、宁折不弯的节操;领略山河之美,就有了善待万物的情怀。还有今天我们常说的风度、修养、学识、情趣等,皆能从诗词曲赋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厚积文化底蕴,为人生增添几分精彩。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读一点诗词曲赋,感悟其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境界美、哲理美,会使我们的目光更深邃、胸襟更博大、情感更丰富、生活更美好。这样的诗意人生,谁又不会心生向往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