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PGX导读:在王阳明看来,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01
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11岁的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02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24岁时,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有句话说道: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03
有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指出——努力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04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问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05
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06
一切唯心造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人们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工作与修行可以兼得吗?
当然可以!三个王阳明的小故事,告诉你工作与修行如何完美配搭。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
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
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
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大悟,心灵满载而归。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
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
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的深山老林,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
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则是标榜进取精神的最好的修行之地。
1509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几个月后,他给弟子们写信谈心学,最后说道:“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
工作即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与天地和,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做官时,要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与人和,则是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与己和,就是听从良知的命令来行事。
岂止是官场,但凡是工作场所,都是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非常受益于阳明心学,他说:在工作中修行,就是努力工作,心无旁骛地投入眼前的工作。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
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有个叫南大吉的官员对王阳明说:“我为政总有过失,先生为何没有说法?”
王阳明反问:“你有什么过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为政的过失一一说给王阳明听。
王阳明听完后,意味深长地道:“你这些过失,我都指点过你。”
南大吉一愣:“您好像没说过。”
王阳明见他上套,嘿嘿一笑:“如果我没有说过,你是如何知道这些过失的?”
南大吉福至心灵,惊叫:“良知!”
王阳明点头,南大吉兴奋地大笑。
几天后,南大吉又来见王阳明,叹息说:“如果身边有个能人经常提醒我,我在工作上犯的过失可能会少点。”
王阳明说:“你身边就是有个无所不能的人在时刻提醒你啊。”
南大吉略家思索,尖叫道:“良知!”
又几天后,南大吉又来问王阳明:“行为上有了过失可以改变,心上有了过失可如何是好?”
王阳明看了他一眼,说:“你现在良知已现,心上不可能有过失。心上没有过失,行为上也就不可能有过失。”
我从未见过心上有过失的人,会用心工作;也从未见过用心工作的人,心上还会有什么过失。
在王阳明看来,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
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有个叫朱廷立的官员向王阳明请教在工作中致良知的问题,王阳明答非所问地和他谈起了修身。
朱廷立上班后,按照王阳明的教导进行一系列的修身之术,从中知道了自己心中厌恶的事情,而百姓厌恶的事情也知道了。
知道了自己的欲望,也就知道百姓喜欢什么了;舍弃自己的私利,也就知道百姓的利益是什么了。
提醒自己要遵守道德规范,也就知道了百姓应该遵守什么了;祛除了心中的魔鬼,也就知道百姓心中每天都想什么了。
明白了这一切,而主动去做,就是致良知了。
三个月后,他发现,他不但了解了百姓的好恶,还得到了百姓的真心,百姓纷纷在背后说他是好父母官。
朱廷立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修身不但可以养性,还能提高工作质量。”
但他突然懊悔,“工作质量是有了,可我的心学造诣没有提高啊。”于是,他又去问王阳明如何学习心学的问题。
让他莫名其妙的是,王阳明这次没有跟他谈一句学习心学,却跟他谈上了工作。
朱廷立回到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三个月后,他恍然大悟,原来,百姓所以亲近他,就是因为他之前按照王阳明的修身要求主动在修身啊。
比如,把百姓厌恶的事情祛除,我就有了惩恶的快感;让百姓得到了很多好处,我也就有了能遏制欲望的能力;
顺应了百姓的心声,我也就舍弃了自己的私利;经常告诫他们要遵守法律,我也就有了时常警惕自己的心;解救了他们的苦难,我心情很好,也就祛除了心病。
看到百姓人人都圣人了,我其实也就是圣人了。
于是,朱廷立二度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提高工作质量的诀窍就是先修身啊。”
后来,他又去见王阳明问,工作和修行的关系。
王阳明说:“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
朱同志最后得出结论:“修身和工作是一回事,用良知去修身,就是工作。用良知去工作,就是修身!”
这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
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履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工作同样都是辛苦,但是价值、福报、功德的大小,就取决于心中的那一念。这一念就是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奉献这个世界,在利益众生。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奉献这个世界,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菩萨。否则,就觉得自己在被剥削,就会生活在苦难中。
因此,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当下在做什么,都可以借由我们的心转化为无量功德。
修行就是转念。它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形式。
发心清净,身心一致。
如此,修行、工作便可两不耽误,一切都会越来越圆满。
本文来源丨致良知书院
— 提示 —
转载上述内容,旨在资讯交流分享,仅供读者参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对文中陈述、观点等持中立态度。如需转载交易中心原创内容,请联系后台,感谢!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94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4 时间:2024-01-08河南小麦大蒜换房提前取消背后:房企业绩缩水称“压力巨大”...
浏览:27 时间:2024-10-18全球与中国烟熏肉市场增长趋势与机遇分析报告(含种类、应用、企...
浏览:3 时间:2024-11-18这一站,济南!您有一份开心麻花寄来的“寿宴邀请函”,请查收!...
浏览:4 时间: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