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苏轼:你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来渡你的

2024-07-19

人唯有在低处看得起自己,在高处看得见别人。

点上方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公元1061年,24岁的苏轼结识了26岁的章惇,二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却不想38年后,章惇却成了刺向苏轼最毒的那枚剑。

这年,被贬惠州的苏轼,在章惇的陷害下又贬海外,再无复起可能。

章惇一朝得势,位极人臣,而苏轼则于蛮荒之地,贫病交加。

世俗的眼光里,在仕途的较量上,苏轼可谓是输了个彻底。

然而谈及二人,樊登老师却感慨道:

章惇玩的是有限游戏,要当宰相,要杀人,要实现野心。

当时看来,他是获胜者,而苏东坡被放逐,是出局者。

但苏东坡玩的是一个无限游戏,他玩的是整个游戏的边界,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人生。

章惇活的是一个剧本性人生,而苏轼活的是一个传奇性人生。

纵观他这一生,无论外界境遇如何,从未让内心被环境吞噬,反而超出环境,用内心去照亮脚下的路。

命运的洪流中,若想身如不系之舟,不妨看看苏轼的这场“无限游戏”。

01

不因起而自得,不因落而自哀。

苏轼的一生异常跌宕,起时似飞龙在天,落时如蛟龙失水。

年少时,他一朝中第,万众瞩目。

初入仕途,他怀抱澄清天下之志,饱受仁宗青睐。

然而,如此顺利的人生开局,却也抵不过命运的一夕捉弄。

他先是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革新派”排挤,后因“乌台诗狱”惨遭贬谪,待保守派上位,又因针砭时弊受同僚倾轧。

及至哲宗元祐年间才终于峰回路转,“三入承明,四至九卿”。

却不想,哲宗亲政后受章惇挑唆,他又被一贬再贬。

细数苏轼这四十载的宦海沉浮,竟有三十多年奔袭于流放之路。

若于常人,面对如此颠沛,怕是早就一蹶不振。

但生性豁达的苏轼,却始终能不受困于起落,不束缚于境遇。

被贬黄州,他辟东坡,建雪堂,游赤壁。手把禾锄,于垦荒种地间,自得妙趣。

被贬惠州,他挖草药,酿美酒,泡温泉。跟农夫并肩劳作,与隐士谈天说地。

晚年被贬儋州,食无肉,居无室,民无识,他便动手造屋,研发美食,兴办学堂。

友人问他,贬谪的日子可是苦不堪言?

苏轼笑着摇摇头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大家纳罕,穷途末路之下,如何活得自在?

苏轼沉吟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命运的洪流里,我们身似扁舟,随波起伏:

工作时有阻碍,不是事办不成,就是人不好处;

生活总有不顺,多的是事与愿违,少的是天遂人愿;

更别提人心难测,世道凶,前一刻你光芒万丈,后一秒便可能跌落神坛。

生活的巨浪接连袭来,你会不甘、委屈,可现实往往是你越执拗抵抗,越会被命运掣肘。

唯有把自己活成一弯活水,不因起而流于逸乐,也不因落而万念俱灰。

接纳命运无常,看淡起落境遇。

如此,才能柔软流淌,奔腾不息。

02

不因得而自满,不因失而自弃。

学者李一冰曾说:

苏轼,是个标准的儒学者,他愿与众人同歌共泣,不会在寂寞中离群索居。

古往今来,落魄文人数不胜数,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者有之,在悲春伤秋中自暴自弃者更多。

相比之下,苏轼却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尤为难得。

在徐州做知州时,遇黄河泛滥,顷刻间徐州成了一座死城。

苏轼心急如焚,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家也不回,日夜抢修堤坝。

他向朝廷进书,声泪俱下地乞求禁军救援。

救兵赶来,看着满身泥泞的苏轼,纷纷感慨:“文官竟能如此”!

被贬密州时,他偶然听闻当地有许多弃婴,便带头捐款建立育婴堂。

后来定州任上,得知匪患猖獗,便组建民团保卫一方百姓。

再后来流落海南,他见教化未开,哪怕身染重疾仍坚持办学。

在惠州,他为百姓建起供水系统;

在黄州,他创办了宋朝第一所孤儿院;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这才有了“苏堤春晓”的盛景……

即使一生落魄、深陷泥泞,他也始终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份担当。

正如樊登老师说的:“无论境遇抛你到什么地方,都要就地展开,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或许是事业上的瓶颈,或许是感情上的坎坷,也或许是命运的戕害。

紧盯着失败不放,只会在怨怼中荒废生活。

很多时候你越执着得到,失去的反而更多。

相反的,当你心无旁骛地做事,力所能及地助人,反而会迎来新的际遇和转机。

人生的成败本就不着边际,与其自暴自弃,不如躬身入局。

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得失之心,专注眼前的事、手头的事,静待时机。

03

不因赞许而自喜,不因诋毁而自卑。

初出茅庐时,苏轼曾深得一众文豪夸赞。

欧阳修直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张方平视其为“天上麒麟”,引为莫逆之交。

连王安石都由衷地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风雨顺遂时,苏轼被尊为千年难得之人才;可一朝落难,却又频遭小人构陷诬蔑。

乌台诗狱中,沈括断章取义,告他讥讪朝政、谤讪君上;宰相王珪用一首旧诗就定他谋逆;谢景温更是诬告他贩卖私盐。

一时间,苏轼被群起而攻之。

御史台的宵小之徒,贬低其出身,称他是“起于草野垢贱之余”;

不服他的才华的众人,诋毁他“初无学术,滥得时名”。

面对这些流言,苏轼是怎么做的呢?

公元1097年,他和弟弟在贬谪途中相遇,坐于路边吃面。

面口味不佳,苏辙实难下咽。而苏轼却酣畅淋漓地把面吃完:面难吃,何必去细嚼?

面难吃,就匆匆吃下果腹;话难听,姑且不听便是。

在苏轼看来,他人的言辞犹如过耳之风,无需留意,更不必介怀。

受人推崇时,他没有沾沾自喜;被人诋毁时,更不会万念俱灰。

很认同一句话: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的话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

你刻苦学习,有人说你是死读书;你努力赚钱,有人说你急功近利;

你顾好家庭,有人说你不上进;你自律图强,有人说你别有用心……

如果你在意,随便哪句话都会把你剧烈摇动。

但只要不往心上去,再大的风也不会伤你分毫。

余秋雨曾被人抨击“沽名钓誉”,他却不以为然: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向前奔驰的骏马,怎会在意身上的泥沙?

人生荣辱不常定,唯有南山依旧青。

稳住自己的心性,才能像一叶扁舟,驶过人生的万千激流。

04

写在最后。

关于苏轼的一件轶事,曾感动我许久:

他开垦东坡时,有天走至半路天降大雨。众人东奔西窜,狼狈躲雨。

他却悠哉游哉,一路走一路吟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恰当地形容了苏轼的一生。

从世俗定义看,他并非成功者,但在时间与人心构建的评价体系中,苏轼却最终留像人间,成就不朽。

《牡丹亭》里写:风无定,人无常。

今日之欢喜,明日之忧愁;今日之推崇,明日之戕害。

人唯有在低处看得起自己,高处看得见别人。

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才能安然地走过人生的高高低低。

点个【在看】新的一年,愿我们也能如苏轼这般,开启一场人生的 “无限游戏”。

作者:瑾山月,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成长,每年50本书,和1600万人一起爱上读书。

国学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