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孙少平,感谢平凡的世界里有你

2024-08-29
孙少平,感谢平凡的世界里有你——《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完《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著已经是第三天,却一直没有动笔写读后感,算起来它算是我除了四大名著以外唯一从头到尾刷完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从大三一直读到大四,陪我走过了保研,以及毕业季迷茫的整个阶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人生路上恰到好处出现的一见如故的老朋友,让我理解了自己年少时那些稀奇想法产生的根源,在当下浮躁而慌乱的节点给予了我亲切的安慰,为未来的人生理想指引了方向。

    直到合上书,我才慢慢接受这个故事结束了,好像做了一场很长的梦。由于书中记录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让人觉得这个故事可以一代代写下去。看到少平离开金秀、兰香,回到煤矿,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样一个在人格刻画上几近完美的人物,纵使那样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与平凡的生活搏斗,最终还是走向了一个在世俗意义上平凡甚至说有点冷落的结局。命运一次次将他推入困境,又一次次将他拉起,然而兜兜转转一圈,他还是没能挣脱自己大时代下难以流动的阶级,这个枷锁是社会赋予他的,而他也终究只是洪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然而,孙少平这个人物却是平凡的世界中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这个人物身上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都使之在众多青年形象中大放异彩,虽然在生活层次上看似依旧与众人在一条基线,但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精神层次的超越,不同于孙少安仍然为生计挣命,为面子忙活,只求在物质领域富足的小农思想,孙少平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人这一生要思考更深更远的东西,关于理想,关于世界,关于历史中人的位置。虽然不幸的是由于阶级的限制,他始终只能与工农子弟相处,大有“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悲哀,但是他时刻没有忘记读书。读书,看报是他冲出既有环境的封锁,寻找真理之光的有力工具,他也几乎把这种习惯培养成了信仰。

    孙少平一直是一个有很多困惑,迷茫的人,少年时期他就理解贫穷有多沉重,一直到后来都在他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贫穷是拴在他脚上的镣铐,因此他只能“戴着镣铐跳舞”,挣钱养家、光耀门楣成了他的心中一个过不去的槛。他曾对田晓霞说“可能你不理解,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家里箍几孔窑洞,让我爹美气地在自家广场上抽几口烟!”。读初中时,他和与自己一样贫穷的郝红梅惺惺相惜,但是却也在那场“失恋”中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与富家子弟顾养民在家境、修养、见识上的差距,他也曾怨恨,流泪,但是最终却能自我开导,跳出狭隘的个人情绪,走向个人发展的更大格局,书里对孙少平的心理这样刻画:

    “青春激流打起的第一个浪头在内心渐渐平伏了。孙少平甚至感到了一种解脱的喜悦。他似乎觉得自己的精神比原来还要充实一些。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平庸。他也需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孙少平是一个能够超越个人悲欢,内心始终有股温暖的力量去理解别人,激励自己的人。遇到事情他习惯于运用同理心,不对人做过多恶意的揣测。对于受到的伤害,他更多地从吸取教训的角度出发,从本来负面的事情中获得正面力量,不断锻炼自己积极思考的肌肉,促进心智的成熟。甚至在郝红梅偷手帕时,他能不计前嫌施以援手,那种不拘小节的宽广胸襟,是我一直非常欣赏孙少平的地方。他有种信念,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个人是发展的,平凡中也是可以实现伟大的,这种信念使得他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当成是对自己是否“不平凡”的试金石。

    在那个年代,读书毕竟是一个奢侈的事,一直渴望通过读书实现“不平凡”理想的孙少平在高考落榜后,不得不面对生计的压力,需要找一份工作供养父母姐妹了。然而,他却不愿意和大哥父亲一样在农村种地,即使是打工,他也要去一个更大的世界闯荡,看看远方究竟是什么样的。这种想法是浪漫的,但是孙少平并不天真,他知道前路艰险,虽然不清楚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但他也不愿想太多,只急匆匆地带着吃苦的决心奔向未知的世界。路遥在书中写到:

    “孙少平的精神思想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系列:农村的系列和农村以外世界的系列。对于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一方面,他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受农村的局限……毫无疑问,这样的青年已很不甘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了。即使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这动机也需根本不是为了金钱或荣誉,而纯粹出于青春的激情。”

    之后,我们的少平就踏上了去黄原揽工的路。这一段故事是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有无限可能的时代,我们还能像孙少平一样勇敢地寻找自己生命的可能吗?回想起自己在大学阶段的瞻前顾后,跟风摇摆,不禁赧然,我又哪里有那种勇气与见识呢?当我们想要追逐自己心去尝试更多新事物时,总是会被各种劝退的言论影响,说,外面的世界不仅没你想象的那么精彩,更是肮脏黑暗的,不如留在村里享受种田的生活吧!然而,别人的经验再怎么看上去有理,到底不是你的故事,你并不知道这世界会以怎样的模式回应你的呼唤,思前想后,连第一步都不敢迈出,还美其名曰“理性”、“谨慎”,说到底只是懦夫而已。可孙少平在那样强大的舆论加持下,仍然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看想看的风景。我不由得感叹,与其想增强自己那虚无飘渺的“顶层设计”的能力,从别人的经验中评估风险,不如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勇敢地面对未知的考验,哪怕撞得头破血流,到底是在这真实的世界中走了一遭。我们活着,不仅是活在一帆风顺的安稳与舒适里,不也应该活在切切实实有痛感的困难和教训里吗?何为真实,何为虚幻?感觉到疼的时候,才能确定自己不是活在梦境,不是活在别人的人生。记得有一个雕塑家说,雕塑,就是把艺术品从石头中解放出来,你看到的是石料,我却看到的是一头关在里面的大象。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从由无知组成的石料中解放出来呢?我们需要给世界一把刻刀,在它无情而又充满洞见的每一次雕刻中,真我才能慢慢浮现。所以,疼痛就是那把最好的刻刀,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不需要的,什么是我们应该保留的。所以人类,为何要害怕被上帝雕刻呢?何必害怕去经历那个变成艺术品的过程呢?

    事实上,孙少平的黄原揽工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卖力气卖到满身是伤,还没有在农村种地挣得多,更是看到了这个社会黑暗势力把持下个人浮萍般任水流摇摆的悲惨命运。但是,极端的乐观精神能让他珍惜自己每一份所得,感恩每一个感谢他的人,而不是去把时间花在绝望上。尽管工作很苦,但是自己靠自己闯出了活路,这是他的骄傲,他不后悔;尽管大哥一直劝他回来给砖厂帮忙,但他坚信自己不能总是和原生家庭捆绑在一起,在个人独立的同时,他早早把自己视作一个大人,负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这是他的成长;尽管自己倾囊帮助过的被包工头玩弄的小女孩最终还是回到魔窟,拯救别人的努力被现实狠狠地掀翻,在短暂的痛苦之后,他仍然决定以后还要为正义闪烁自己的微尘之光。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打击中,孙少平痛苦过,纠结过,但最终与人生和解,只专注于自己能改变的并一贯以之地做下去,在过程中实现人格的伟大超越,可以说,正是那些艰难的岁月使得他的心性越来越纯洁坚强,也更加相信、善良、正义对自己,对他人的正面意义。

    但是最让我心生敬意的是,从黄原揽工到大牙湾煤矿挖煤,即使面临再恶劣的环境,他也没有放弃读书。这个人对读书的渴望,就像石缝里有一点点雨水阳光就能咬牙钻出的小草一样,竭尽全力地生长,即使工作给了他沉重的压迫,工友给了他嘲笑和不解的眼光,书籍是那样难以获得,他也尽己所能,从每一个能读到的文字中汲取力量。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他探寻世界,了解自我的唯一途径了,他一直没有忘记看的更高更远的梦想,哪怕在周围人看来读书没有任何用处,他也坚持用知识喂养头脑,以免的自己成为晓霞口中那个“谈吐粗鄙”的人。在惨淡的月光下,在夏夜燥热的工地,孙少平抓紧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贪婪地阅读,如今我们能做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中依旧用力追寻心之所向吗?我们能为了一个几乎看不到头的梦想珍惜每一分努力的时光而不去计较它是否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吗?而更关键的是,这是一个只有一个人走的孤独的旅程,没有人知道怎么走,要走多远,长夜漫漫,为什么孙少平就相信能看到天亮呢?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没有想清楚,但是似乎孙家的孩子普遍具有一股韧劲,越是难的地方,越是要向上冒,那种倔强的生命力,就像是骨血里的东西一般。他们也能感到冥冥之中存在着一双命运之手,把多少热血变成悲剧,但是悲剧并不都是悲哀的,悲剧中那股抗争的力量,本身就是自由,本身就是英雄主义,本身就是伟大。世界之大,人之力量渺小是不言而喻的,那种种困难、历练本就是一种无奈,既然不能拒绝,那就随着阴影起舞吧!我们不能改变路上光怪陆离的险阻,只能改变自己走在路上的姿态。心境,是我们唯一可以给自己创造的自由的王国。

    自由的王国,人果真有自由的意志吗?或许很多东西本没有意义,我们只是贴上英雄的标签给自己赋予意义?这种自我赋予的意义又应该怎样解读呢?我想,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指示,又或许路遥先生言尽于此,剩下的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很多的问题得到了回答,路遥先生以他那宽容而睿智的语气娓娓道来,给我的心中带来了好些信心和希望,教会了我如何从一个积极的角度看待万事万物,他鼓励读者:人的一生很长,不要被短期得失蒙住双眼,要去思考真正什么是能给你的人生带来价值的东西,听从心的声音,勇敢地去冒险,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精彩,而那路上经历的所有苦难中也必然会使你活的更深刻,让你更坚定,更坚强地追求人生真正的“不平凡”。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启蒙性质的书,它向年轻人提前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中众多形象不同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有无限可能,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痛苦的,它无时不在通过榜样人物的刻画向我们暗示积极斗争的精神才是人活着的希望所在。那么,这种斗争的意义是不是我们自嘲一般的强行赋予呢?它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排遣无奈?想起了之前读过的老人与海,那时年幼可能真的没有读懂,一人一船一鱼的故事究竟想表达什么,如今看来,似乎需要重读。因此,路遥先生给的只是一把钥匙,这本书给了青年解答,也给了成年人更多的问题,看来要到达解释人生意义的神庙,还要走过很多宫殿,而我还需要更多的阅历,更多的书去细细思索何谓自由,何为英雄主义。)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