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第七天》|重新定义“死无葬身之地”

2024-09-17
《第七天》|重新定义“死无葬身之地”

书籍封面

简介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他创造了一个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离在生死之间,以死观生,从而让人类世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生与死的多重叙述中,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于其间的亡灵。在“死无葬身之地”的构建中,寄予了余华对于人间正义、人性美好的呼唤,而死亡也并非可怕?

插图

这是高中我读余华老师的第一本书,至于原因,大概是书的封面和名字都十分吸引我。其实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人死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会去哪里,以后又是怎么样的。这些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带着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那时可能对一些地方不理解,不觉有甚,可当我如今再读时,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对死亡有了新的定义。

余华老师笔下的作品,带着现实与苦难,总是荒诞悲哀的。《第七天》这本书,以荒诞之笔描写时代的冷漠与温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政府腐败下人民的苦难生活,社会的黑暗和人们内心的善良。这两种对立面的事物,碰撞出巨大的魅力。

现实的荒诞 理想的乌托邦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故事的开头,最平淡的语言去讲述“我”的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死亡,直观地冲击了我的内心,因为书中的人物是我,也是我们所有人以后真切会面对的事实。“我”是杨飞,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主角,将七天里的所见所闻连接在一起。在我看来他是幸运也是不幸的,在追求的东西不同时妻子离他而去,父亲在病重后出走却没再回来,他孤独地只剩下一个人,一无所有。而死后只能自己给自己净身,就连黑纱都只能自己挂,因为没有人会去悼念他。似乎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残酷而真实。

活着的世界里,人们因为身份、职业、家庭背景和外貌等等,被划分成三六九等,这无疑是悲哀的,可没想到在死后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让我不禁唏嘘。第一天里,杨飞来到了殡仪馆。在这里,他看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到死都没有消除。殡仪馆排号等待区分贵宾区和普通区,连排号等待的座椅都分为塑料和沙发,沙发那边谈论自己寿衣材质和骨灰盒雕花,塑料椅子这边比较着谁的价廉物美;就连焚烧的窗口都分进口的和国产的,有钱有权的人还可以不用领号插队先烧;富者的墓碑,堪比人民英雄纪念碑;而贫者的墓地,只一平方米也心满意足。杨飞不知道自己的骨灰要何去何从,因为他连骨灰盒都没有,更买不起墓地。看似写的是死人的故事,实质上还是写活人因阶级导致的生存差异之大,透露出底层人民对此的无力感。

杨飞遇到过的有因政府拆迁而被大楼压死的父母,有被称为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死婴,被生活压迫窒息的年轻情侣,在公安局里光明正大进行刺杀的人和被刺杀的人,还有大型商场火灾里被删除的死亡者,被政府官员欺压的整个饭店工作人员。在这个冷漠的活人世界里,死亡人数可以被谎报,可以为计划生育非法堕胎,这一个个荒诞可怕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怀疑,可这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世界的另一面,是我们所看不到的一个腐败、混乱的社会。

摘抄

书中有不少离奇,令人悲伤的故事,可也不乏温情的存在。第三天,二十一岁的杨金彪在火车站捡到杨飞,善良的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给予了杨飞,无条件的爱他。中途他也渴望过婚姻,在婚姻和杨飞之间犹豫过,最终他选择了一心养育他成长,将杨飞视为自己的一切。后来生父母找来,为了工作,他让杨飞回到亲生父母家,即使他十分不舍,可他知道这是对杨飞是最好的选择。杨飞与生父母之间是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可他和父亲是舍不得的亲情,他还是选择回到父亲身边,因为父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对父子之间,满满是爱与牵挂,在字里行间我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父亲死后在殡仪馆上班,只为再见杨飞一面,他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收养杨飞是最正确的选择。而杨飞也一直倾尽所有在寻找父亲,即使已经死亡,终于他们最后在殡仪馆相见,“我和父亲永别之后竟然重逢,虽然我们没有了体温,没有了气息,可是我们重新在一起了。”读到这我感到悲伤,也庆幸他们还是遇见了,为什么那么好那么善良的杨金彪、刘月珍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里是死无葬身之地,他们没有墓地但是在另一个世界实现了“人人生而平等”。死无葬身之地让死亡有了温度。我也有了新的理解,也第一次觉得“死无葬身之地”好像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词,没有恐惧而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余华老师笔下所想象出来的“死无葬身之地”,像是一个乌托邦,在这能够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或许在那的人会获得永生,永远真诚善良的活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