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第七天》:一部让我感动,又觉得幼稚的小说

2024-01-14

 
《第七天》,余华著,新星出版社2013年
6月第一版,29.50元
 

提要:

透过这表面感人且背景音乐复杂的故事,我们收获了什么?反思?没有。留白?没有。余华难道是想将一些热闹的段子收集起来,办一个博物馆吗?

在当下,小说家无疑是一个天真和伤感的职业。尤其是天天被拆迁的撞击声叫醒,被毒食物和地沟油喂养的城市写作者,当他在自己的小说结尾布置好一个温暖的尾巴时,该会有怎样的委屈和绝望。好在,我们还有余华,这哥们儿就不做这样的事情,他用七年的时间一直在用剪刀搜集着荒诞中国的新闻。我相信,如果不写出《第七天》,他一定会写出另外一本《聊斋志异》来。荒诞的新闻,在微博里随处可见。这些新闻也是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事件发生的逻辑和造成的后果完全超出常识和伦理底线,因而被指责或引起广泛的议论。比如,发生于浙江某个小村庄的一个车祸,上访者钱某被一辆大卡车轧死后,恰好摄像头失灵。这只突然失灵的摄像头,比喻了中国当下的律治和规则。

在涉及底层利益写作时,不少人都发现,写作者所能表述的,或者可以公开见诸报端的,都远远低于生活。有一个人不甘于被动地接受这些所谓的荒诞新闻,他单枪匹马地宣布他知道事件的真相,对着电视里的新闻发言人说:“你说的这些话,我连标点都不信的。”此人便是余华。他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开始写作,他有超强的道德意识。是的,他不忍心看着偌大的中国被一群说谎的人所编造的劣质小说欺骗。可是,只有死人才会不被利益所裹挟,才能有自由出入生活和真相的证件。所以,余华聪明地选择了一个已经离世的人,余华召唤他回来,让他一一说出生活的真相,让他说出这真相是悲伤的,无法改变的,甚至是丑陋的。我感动于余华的机智,真诚在当下并不稀缺,缺少的是机智。在《第七天》里,余华的姿态是卑微的,温暖的,也与他自己的生活拉开了距离。小说中的“我”四十一岁,生于1972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走上工作岗位。这是一个藏在时代暗处的个体———“我”,除了有传奇的身世之外,“我”在中国刚刚进入经济大跨度开放的时候走上工作岗位,“我”必须经历二十余年来的诸多社会发展中的荒诞,是的,“我”是社会某个阶层的代表,是多个人的揉合体,是城市建设中的一摊血迹,是道德滑坡中的一泓冷漠。《第七天》从“我”死后开始叙述的。一个人死了,才会免去社会人的枷锁。然而,余华让死后的人,又重访现实生活。

这种虚实相互交融的笔法,超出现实主义对人的压迫,显得幽默又悲凉。小说的第一个章节,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叙事高明,且直指中国当下的种种不公平。读来既轻松,又觉得被重重地击了一下。然而,余华并没有将这种虚实相互交换的写作手法继续下去。一旦回到现实生活的叙述逻辑里,余华立即被庸俗的生活逻辑绑架。“第二天”是一个爱情破灭的故事。尽管余华让“我”和妻子死后相见,但是,现实生活里,余华对九零年代以后爱情的单细胞理解,还是让人大跌眼睛。显然,在第二天里,余华摇身变为《知音》、《爱人》一类通俗读物的作者。幼稚而意淫的元素像是褪色了的上衣,脱下来后,总会有一两块青紫染在皮肤上。甚至让人想起某款经典的BP机或者手机,无论多久值得怀念,但它们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不合时宜的怀旧会让我们想起脑子有病的人。这样说显然对余华不公平,但是,我们不能容忍一个知名作家的堕落。第三天让人泪流满面,第四天让人觉得不安。不仅仅是第三天,第六天,在地狱里,送别鼠妹的场景也让人感动之极。我丝毫也不否认我的感动,但是,仍然觉得这是一次幼稚的书写。在第三天里,“我”的身世取材于社会新闻版的故事,我是被母亲在火车厕所里生下,不小心从厕所洞里跌落到铁轨上的弃婴。养父养育时错过了爱情,生母找到我时大团圆的镜头简直催泪极了。

可是透过这表面感人且背景音乐复杂的故事,我们收获了什么?反思?没有。留白?没有。余华难道是想将一些热闹的段子收集起来,办一个博物馆吗?所有读者的失望都是从第三天开始的。作为中国当下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之一的余华,竟然在小说里添加可读性很强的添加剂。“我”的身世以及生母的一家,对这个小说的贡献近乎为零,可是为了让读者能感动,余华使用了这种增加泪感的小说添加剂。小说里的“第二天”呢,“我”和妻子李青的爱情有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般的矫情和青涩。这是往小说里添加的“保鲜剂”。被人熟知的“杨佳案”被他当作了添加剂,也放在了小说里,“卖肾买苹果手机”以及永远没有真相的一场场大火被他当作了添加剂,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是的,我们读到最后,发现,小说除了一堆添加剂外,没有主题。我们碗里的面食里如果只有一些添加剂,口感虽然很好,那么,我们一定会质问老板的。因为,我们不止是需要口感,还要营养。

长篇小说是对一个主旨的重复修建。而作为长篇小说的《第七天》,我们看到了一群人的悲惨遭遇,“我”和李青、“养父”和“李月珍”、“鼠妹”和“伍超”、“郑小敏的父母亲”等等,他们所有人,都有各自的困境,都因不同的原因而离世。然而,小说除了借助于种种已经被社会新闻报道使用过的逻辑批评和反思中国现实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思考的余地。这不是余华的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添加剂,这个时代正在毁掉我们的感觉和味觉,使我们渐渐麻木,低于生活。作为写作者,这种被生活下毒的感觉真坏。我们一边自我排毒,一边又吞下时代的汤药。我不知道《第七天》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算不算一个大胆的揭露。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一部深度的作品。《第七天》,一个时代的药渣,希望在我们众多读者轻松吐槽的时候,它对现实的过度关注能够唤醒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立即去做的那种。这也算是值得阅读了。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