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2024-02-02

欢迎常来府上坐坐

在细雨中呼喊

首发头条号长亭晚

获9月12日青云奖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1年。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余华获得了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小说的主人公少年孙光林是家中次子,上有哥哥下有弟弟。他生于南门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6岁时被送到一个军人家庭中收养。由于养父去世,养母出走,12岁时他回到南门的家。

离开了六年,孙光林在这个家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陌生人。于是,他以旁观者的姿态,注视着这个家,注视着围绕着他的生活。在这种注视下,世界是热闹的,而自己是孤单的。

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来写的,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孙光林的兄弟和父母;第二章为孙光林的中学时代;第三章则讲起了家族史,涉及曾祖父、祖父等;第四章为孙光林在养父家中的生活。

一、儿童视角下的欢乐与孤独

余华为主人公孙光林塑造了一个无赖父亲。孙光林的弟弟孙光明由于救起了落水的孩子而身亡,他的父亲没有伤心,还以此为荣。父亲开始了红光满面的生涯,他以为上面很快就有人来找他,宣传儿子的英雄事迹,他和大儿子一起等待着,左顾右盼,而这份“喜悦”与孙光林是没有关系的,就连葬礼的时候,他都是站在远处。

“长久的孤单和被冷落,使我在村里似乎不再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别人的热闹与欢乐于他而言,不过是一幅值得远远观看的画面,想要参与其中是不可能的,没有人需要他分享,也没有人需要他承担。

孙光林的父亲并没有等到上面的人来找他进城,他转而爬上了寡妇的床寻找欢乐。

对于孙光林的祖父,孙光林的父亲没有表示出一丝关爱,只有谩骂与诅咒,他盼着老人早日西归,为家里省出粮食。

孙光林的父亲,对于儿子,他没有父亲的仁爱,对于妻子,他没有尽到丈夫的忠心,对于老父,他没有一丝孝心。

这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农民不同,没有朴实无华的心,只有尖钻、自私、刻薄、愚昧。这或许更贴近现实中,物质匮乏下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孙光林在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快乐,在养父家里的日子就显得格外温暖,只是那时他并未察觉,直到养父王立强死去,他才开始怀念。他不得不回到在南门的家,以一个外乡人的口音打探着回家的路。

除却家庭之外,孙光林尝试从友情中获取快乐,他在学校中交到了朋友,但是“标语事件”中,两位朋友却被老师蛊惑,背叛了他。

苏宇是孙光林在南门最好的朋友,青春期的男孩子对于自身、对于女性都充满了困惑,是苏宇把孙光林从羞耻和迷茫中解救出来。当孙光林得知苏宇也和自已一样,在夜晚中有些异样的感受时,他的世界重新恢复了光亮。只是,这温暖的感觉,随着苏宇的离世,一去不回。

欢乐总是那么短暂,更多时候,他孤单一人行走。无论亲情还有友情,人们总是希望它是长久的,不变的,而实际上,人们总会体会不同的欢乐,也尝试不同的孤单。

儿童也好,成人也罢,孤独总是不期而至。有时人们欢庆,有时人们独行。作为旁观者观察花花世界,同时也被人观察。

二、人人都要经历的生存与死亡

人人都会经历死亡,在此之前,都要尽力去生存。余华在这本书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生活,也描写了孙光林见证的死亡。

弟弟孙光明、祖父孙有元、父亲孙广才、母亲、养父王立强、好友苏宇都在故事中死去。每一个人的离去都代表着一段人生的结束,但是活着的人除了短暂的悲伤,还会继续投入复杂的生活。

弟弟做好事而亡,祖父慢慢老去,父亲死前稍有悔悟,养父因养母以外的女人而去,苏宇因疾病突发无人发现而生命终结……

在所有的死亡中,孙光林的母亲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这本书中,孙光林的母亲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余华并没有给这个角色一个名姓,她只能依附于别人而存在。

这位母亲,是大多农村妇人的生存状态。任劳任怨、善良、勤劳,同时也忍气吞声,在家庭中不受重视。

她不是不知道夜晚中,自己的丈夫去了寡妇家里,但是她总是手脚不停忙着,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竭尽全力地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曾和寡妇打了一架,换来却仍是耻辱。直到生病卧床,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她所有的愤恨才爆发出来,针对自己丈夫的言行大喊大叫。她不是不介意,而是深埋于心底。

不论生活多么艰难,不论心绪多么糟糕,在面临一家人的生计时,母亲选择了在时间的洪流中苦苦坚持。生存,本身已经倾尽全力。直至感觉命不久矣,才吐露心声。

死亡是不小心走出了时间。没有了时间的约束,母亲才决定面对自己。

“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

见证过那么多人离去的孙光林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他没有过度悲伤,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还要继续。孙光林被送走六年,人们早已习惯了没有他的生活。那些他在意或者不在意的人,于他而言,也是生命的过客。

对于生者而言,死亡还未来临;对于死者而言,死亡已经发生。因此,死亡是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的事情在生与死之间,是生存,是孙光林也是每个人将要继续的路。

、余华笔下的回忆与真实

与之前的黑暗、压抑的文笔相比,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朴素、坦然与放松的描述方式,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甚至冷漠的情节,在一个孩子的眼中,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这或许是余华所设定的儿童视角下的回忆所营造出的叙述氛围。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记忆中的时间,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

余华在意大利版序言中写到:“因为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过去则不会威胁自己,那些曾经有过的恐惧如今会变成记忆中的宝藏。

正如艾萨克•辛格的哥哥所说:“事实是从来不会陈旧过时的,而看法却总是会陈旧过时。”《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都使用了追忆的方式,而与《活着》的老者叙述视角不同,《在细雨中呼喊》是以孩童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他所看到的人和事都蒙上了一层天真的味道,故事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那些记忆碎片所构筑的心理支撑才最为珍贵。这是孙光林的童年,也是余华的一次心灵救赎。

余华认为真实只能存在于个体自我的感受。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是真实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真实存在于想法中,而不存在于客观中。因此,余华笔下的孙光林无论在讲述什么内容,都是在掏心掏肺地回忆了。

在写孙光林母亲的悲伤时,余华写到:“母亲嘶叫般的哭声最后一次在灿烂的阳光下飘扬起来……”回忆中的悲伤好像不是悲伤,而是某种美好的画面似的。

正是由于“一切都过去了”,回忆经历过的荒凉时,却带有丝丝温暖,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无论孤独还是欢乐,无论生存还是离去,都变得有些轻盈飘逸。

余华秉持内心的真实,用孩童的回忆来审视人与社会的相处方式,体现出那个不发达的年代中,勃勃不息的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

北府涵:喜欢读书,喜欢自己

微信:zxq04520335,欢迎交流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