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疲劳》读后感(一):读第二本莫言的书所感
这几天工作不是很多,终于有时间静下来看书了,不到两个星期就看完了这部《生死疲劳》,美美的过了一把书瘾,十分的快慰。
我想莫言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情吧!43天43万字,真是惊人的写作速度,可谓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而且故事涉及到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复杂的感情线,跨越解放初期,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等时间段,共40多年,仔细想想,从写作的构思,故事的架构,人物的选定等等问题就足够很长一段时间去思索去推敲了,但是,整个故事并不凌乱,毫无拼凑生涩之感,只觉得深入其中,身临其境,随着作者的描述,自己的思绪如泉奔涌,更有惊为天人的感觉。
个人认为《生死疲劳》比《丰乳肥臀》更成熟,更精彩。从多个人(‘蓝千岁’、蓝解放、莫言)的口中叙述整个故事,不仅转换的很自然,也使故事的描述更加的合理;故事更加的精彩,没有看过莫言其他的作品,但是至少从《生死疲劳》即可看出莫言“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写作风格,以不断变换的动物的角度描写人的故事本来就是非常的新奇,何况加之生死轮回,引人入胜。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不仅有像《丰乳肥臀》一样每段成章,而且每章都有如《红楼梦》一样的对仗的标题,有人物介绍,有故事结局的简介,而且结尾非常准确了接到了开头,使故事画成了一个圆满的圈。至于细节的精彩更需慢慢品味,读读看吧。
本不想过多的剧透本书的剧情,但是读后实在是心中有话不吐不快,就以本书的时间聊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主人,确实是深得民心,功业千秋的一件大事,说的可能严重些,但是对农民来说,对土地的渴望不亚于鱼对于水的渴望,一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消除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但是在建国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多年战争的原因,国家千疮百孔,又缺乏治国的经验,犯了很多的错误,“摸着石头过河”总是难免会硌到脚的,所犯的错误中在农村建设这方面可以说极其突出。阶级斗争仍然紧抓不放,把一些通过辛勤劳动的人错划成分,对一些地主富农斗争的太过火,像西门闹一样的地主本性不坏,虽然拥有大量田地,剥削雇农的劳动成果,但是也是通过勤劳的双手劳动致富的,而且对雇农,对乡里乡亲对很好,可以说是一个好地主的典型,却被执行了枪决,虽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但是人的生命,哪得轻易剥夺。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农业合作社时代,但是从平时了解,从本书从都可以看出来,它本身是在当时起到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它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们幻想出来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它违反了最基本的社会常识,不可能在人的贪婪本性,懒惰本性等没有消除的情况去经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的无私人的生活,而在那个时代,甚至是在这个时代,往往强调个人的,与时代所不同步的或者说是与大多数不一样的事或人,都会被反对,被唾弃,甚至被消灭,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些人都太热衷于集体,太过于在乎共性,对新鲜事物,对具有个人色彩的事物太过于排斥,合作社,人民公社对蓝脸的各种刁难,各种打压都可以看出来,但是终究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心态带来的是应有的结果,三年的灾难,即使天灾又是人祸,而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人们显示出了集体主义的残忍与无耻,疯了一样的分了蓝脸的粮食,杀了蓝脸的驴。这样的天灾可能无法避免,但是这样的人祸是否可以避免呢,想必是可以的。
西门牛的时代是个体与集体对抗的年代,已在前面提到这里不加详述,只是说下在集体主义下病态的激情。西门金龙是本部书主要人物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形象,以他为例谈谈这个问题。西门金龙本是地主之子,具有另自己抬不起头的身份背景,又渴望进步,渴望被别人接受得到人们的赞赏,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产生了畸形的人格。蓝脸的单干带给了他极大的耻辱,因此他急于划清界限,最终不顾养育之恩,离开蓝脸加入农业合作社。在个人性格的扭曲和集体主义的刺激下,虽然做事能力强,有文化,但是性格倔强又冷酷。为了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殴打弟弟,不惜怒打养父,不惜押夫游街,不惜残忍的将伴随着自己成长与养父情如兄弟的西门牛打死,正是在这种扭曲性格与集体利益的咒语下的行为。而在在那个时代里,诸如西门金龙之类比比皆是,个人的行为残忍是一个人的事,一群人甚至大部分人都残忍说明是社会出了问题。
不止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一些恶劣的风气感染了中国人,更因为人们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里的心里防线已经塌陷,抵御诱惑的意志已经被摧毁,所以才会带来又一段很长时间的混乱。这段时间内,官员贪污腐败,商人重义轻利,人们自私自利,已经把从战争中养成的艰苦奋斗、意志的坚强统统抛到了脑后,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的洗涤的人们不再相信集体主义,不再相信他人,甚至不相信自己,他们急需要一种给自己提供安全感,或者感情有所寄托的保证,所以很多人选择了金钱,选择了权力,这时艰苦奋斗的品德已经成为稀缺物质,更多人选择了坐享其成,选择了贪张枉法,选择了见利忘义,并非人性变坏了,是时代逼着人们学坏了。
我想莫言在写这部小说一定很过瘾,用现在电视剧的眼光去看,这部小说是家庭情感剧,历史剧,浪漫爱情剧,人兽战争剧,乡土剧,把作为一个作者掌握的很多写作手法都充分表现了。
在同事看完《丰乳肥臀》之后对我说,莫言把人物写的太惨了。是的,不仅是《丰乳肥臀》,这部《生死疲劳》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尾。也许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美丽却太过于世俗,刻骨铭心的悲剧不止让人惋惜,更让人铭记!
《生死疲劳》读后感(二):#书评#《生死疲劳》
久闻莫言诺贝尔奖大名,且听说其《生死疲劳》与《百年孤独》齐名,借同事之光有幸拜读。(好文绉绉,顶唔顺)
世界上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神鬼再万能,也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大趋势。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做好当下。
2.故事的背景横跨1950年到1978年后,人物命运动荡离愁,大起大落。
3.文笔老练,自带官方吐槽逼死同人!(莫言是个好玩的老头,呵呵…)
4.“我”不同的轮回,人驴牛猪狗狗人,我最想当一回,应该是猪。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永生并不是那么美好,就像僵尸活着吸血鬼,真的太悲伤了。我宁愿好好活自己这一辈子。
《生死疲劳》读后感(三):人之一生
整部小说读下来,一点也不觉得审美疲劳,尽管转生了一世又一世,尽管全文的基调都差不多,尽管每一回合的角度都有重叠;但,故事的内容真的太充实,读来如同亲眼目睹,每一个人物的一生都好像没有空白,每一个章节都很戏剧性。唯一令我觉得不对劲的是,转生为猴的那一世,是不是太牵扯了。叙述方换成了莫言,言语方式不同是可以接受的,但,有那么一点为悲剧而悲剧的味道。通篇读下来,我想知道,出生即绕在一起的人,注定到死,甚至连后代都不得解脱么?一个人离不开出生的地方,是因为离不开家,离不开另一个人,是因为血缘---我能给自己一个答案,却并不喜欢这个答案。
西门闹之所以在畜生道轮回,是因为他心中有恨,他觉得冤枉。那么,目睹了曾经的仇人或亲人,朋友或雇农,走过并不如意,大起大落的一生,他就能释然了么?为什么我总觉得,他释然是因为注定再也回不去了,而他清楚地明白这一点?若有机会,他难道真的不想再次风光无限地活?
生死疲劳,用几十年换一个大起,又用几十年换一个大落,那个时代的人,如果能坚持活着,势必有一个波澜起伏的人生。
以前我总喜欢看当代的文章和小说,因为我想知道处在这个时代的我该怎么活,该怎么做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从当代作家的书籍里得到答案,可也只是参考答案。没想到看了曾经的人的一生,我反而明白了更多。当代作家毕竟只比我多活了十年,老一辈的作家却比我多活了几十年。尤其是经历过那样动荡的年代。现在的我,当下的忧愁与茫然,好似都不值一提般。我越来越懂得,只有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才能更心平气和,才更能珍惜时间。
《生死疲劳》读后感(四):《白鹿原》+《生死疲劳》=乡村中国的百年孤独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致辞时说:“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
莫言的想象力是否超越人类的存在,这个我不敢下定论。但是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就算他的作品未必真实反映出20世纪的中国历史,也最起码跟读者讲出了一个关于乡村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有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我比较认同豆瓣上一篇《生死疲劳》的书评里一句“寓「国族大叙事」于「家族小历史」的笔法”。这种笔法,是吸引我读完《生死疲劳》的最大因素。
《白鹿原》讲了建国前五十年乡村中国的农民生活,《生死疲劳》讲了建国后五十年乡村中国的农民生活。两本书加在一起,就是乡村中国的百年孤独。
《生死疲劳》读后感(五):西门大院的坟茔――《生死疲劳》中死亡描写的鉴赏
虽然莫言的文风有点粗俗,带着泥土的气味,但是却不影响它确实是一部好的作品,无论在人物塑造,或是宏观起承转合,抑或小情节的安排呼应,或情感节奏的把控,或氛围的渲染等等,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六道轮回,叙事视角的转换,都让人耳目一新,读起来不会乏味。不同的眼睛,是不同的窗口,展现的是不同的故事,每一个轮回,都有扣人心弦的安排。从土改,到千禧之年,整个故事的跨度,是中国发展的充满矛盾的时段。莫言写得真好,把这些矛盾碰撞,溅出火花,让人意犹未尽。 结尾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没有停顿,紧凑的故事和连贯的情感,也让我无法停顿。西门大院的人,从煊赫风流,坠落到落魄沧桑,让人唏嘘。尤其是最末尾,文字间,我似乎看到夕阳的余晖 渐渐全都落下山去。窘迫,衰老,疾病,死亡,笼罩着西门大院,让我想到《百年孤独》,想到《荆棘鸟》的结尾,也是衰老和死亡,也是生机的渐渐消失,但是,《生死疲劳》展现的不只是衰败,其中还有淡淡的温馨,西门大院的生命的殊途同归,一种回归土地的安定。 我以前一直没有注意,关于死亡的描写,(比较记得《百年孤独》的初代奥雷里亚诺,在树下解手,忽然靠在树上,就过世了。当时感觉,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记住了...)这次看《生死疲劳》,故事包含有生,有死,有中间的疲劳。对于生命消逝的描写,莫言真的惊艳到我了,在这里稍作分享。 下面的赏析内容完全是我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果觉得我在瞎扯,哈哈大概就是瞎扯吧。 西门闹的死亡: “他突然举起了那支土枪,枪筒子距离我的额头只有半尺远,然后我就感到我的头飞了,然后我就看到了火光,听到了仿佛从很远处传来的爆响,嗅到了飘浮在半空中的硝烟的香气...” 这一段从感官出发,描写了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莫言轻巧地把玩着人的感官,更妙的是同时拿捏着时间的把戏。他让子弹飞出的瞬间,调动西门闹的各个感官,火光,爆响,硝烟的香气,在一瞬间一齐迸出,然后,他狠狠抓住这一瞬间,把这个时间的间隙延展开,慢慢拉长――我看到了火光,明亮耀目,从枪筒子里猛然炸裂开,我听到那声巨响,伴随着火光,然后它们慢慢褪色了,变淡了,越来越远,和那火药星子的味儿融成一片,淡得无迹可寻――西门闹的生命也就伴随着感觉的褪色而消逝了。 还有一点很有趣,关于感觉的先后安排。一般人可能会把“感到我的头飞了”放到最后,作为生命终结的一个显性标志。但是莫言把这个描写放在前面,这就显得十分新颖高妙了。头已经脱离身躯,而感觉还在延展,这样的描写让死亡韵味十足,在莫言的笔下,死亡不是肉体的残损,更应该是对这个世界的意识的消失。转念一想,上升到一个偏哲学的论题,人的存在的意义,究竟是生理机能的延续,还是意识感受的存在?笑。 西门猪的死亡: “我想到躲在一片金枝玉叶的珍奇树林里看一个仿佛搭建在云端里的戏台上的神秘演出的情景,戏台上乐声缭绕,一个身穿荷花瓣儿连缀成的彩衣的女旦在咿咿呀呀地唱,我真的好感动啊,不明白为什么感动。我感到身体很热,水很温暖,是那么舒适,我想着,慢慢地沉入水底。” 这一段的死亡描写,充满诗意,意境唯美,空灵而缥缈。莫言把重量抽掉,把世间红尘抹去,把灵魂回归本真轻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描写,就好像来到仙境,让我想到《西游记》中的天庭里舞袂长袖,仙雾缭绕之景。这可能是古典中国印象中对死亡最美好的憧憬,怀着安详,飞升仙境。这应该是《生死疲劳》中写得最唯美,最温馨的死亡,为什么把这样美好的死亡给猪这个轮回,这样的设计安排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考量。我试着把这样的死亡替换给别的角色:驴,在大饥荒中被因饥饿而丧失理智的人夺去生命,不会有这样安详的心理。牛,被自己丧心病狂的儿子活活烧死,心中的沉重不言而喻。狗,跟着风年残烛的蓝脸一起躺进了自己的坟圹,虽说也算得上安详,但因为狗看到了西门大院太多物是人非,太多的疲劳,这种仙乐缭绕的死亡,让人感觉不妥......纵观猪这个轮回,猪的一生风流洒脱,骁勇善战,从一开始在杏园养猪场养尊处优,到后面成为野猪老大, 它一直都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而驴和牛和狗和猴虽然也是俊美矫健,但都并非自己的主人。而猪生命最后的感动,从何而起?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我可能看得比较肤浅,但我认为有一层很明显的是来自 对于猪自己拯救了四个落水孩子所得到的在西门大家庭层面上的自我实现。 蓝脸的死亡: “ 等我们终于抵达了那一亩六分、犹如黄金铸成的土地时,月亮已经改变了颜色。它先是变成茄花般的浅紫色,又慢慢变成了蔚蓝。此时,在我们上下左右,月光如同蔚蓝的海水与浩瀚的天空连成一体,而我们,则是这海底的小小生物。 你爹躺进他的墓圹里,轻轻地对我说: ‘掌柜的,你也去吧。’” 缘分总是那么奇妙,无论西门闹轮回成什么动物,总是回到蓝脸身边,总是能被蓝脸认出来,好吧,或者说,小说就是需要这样的巧合才能让它成为一部动人的小说。 这一段没有直接描写死亡,也许这是蓝脸的命运最好的归宿,他经历了那么多的沧桑,最后大概只有这样宁静地躺入坟圹接受死亡,才是一个令所有人都舒心的结局。 前面用了大段的环境描写,着重刻画了蓝脸最珍爱的一亩六分地,点染了夜夜伴随蓝脸耕种的月亮。所有过去的人情冷暖,所有困窘,所有苍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全都释然了,都化为月光里的温柔。在这里,莫言的笔触忽然就放的很大,广阔的海洋,浩淼的宇宙,在这之下,是渺小的生灵。所有的尘世的阴晴圆缺,在这宏大的宇宙之下,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死亡面前,都如同过眼烟云。 从手法上诠释,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海洋和天空的旷阔浩瀚,衬托出地上生灵渺小如沧海一粟,写出在这宏大的自然面前,人世间荒谬是非的缥缈。塑造了蓝脸坦然从容的人物形象,与早年的蓝脸的形象形成对比。早期的蓝脸性格倔犟要强,执着坚定到让人觉得顽固不化,而老年的蓝脸,看透了人间是非,渐渐不再接触外界,把自己封闭起来,临终的蓝脸,释然而从容,面对死亡不去挣扎,静静在浩大的穹顶之下,迎接死亡。用了环境描写,写土地金黄,月光柔和,渲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同时情景交融,用环境的宁静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坦然从容。 这一段,不仅是蓝脸的死亡,也是西门狗的死亡,莫言没有再用大段的文字去拉长死亡的瞬间,没有再写死亡时看到的仙乐悠悠幻境,而是只有简简单单的“掌柜的,你也进去吧”,暗示了西门狗的死亡。蓝脸的最后一句话,短小却饱含蓝脸对西门闹真挚的主仆忠情,一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温情。
《生死疲劳》读后感(六):愿生活如我所愿,愿我有个有趣的灵魂
《生死疲劳》读后感(七):莫言的玄幻现代小说
莫言的玄幻现代小说
莫言的第一本小说是《生死疲劳》,一口气借了两本,另一本是经典的《红高粱家族》。两本书看下来,对莫言的文风有了初步的了解。
最早认识莫言,是因为他红极一时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看过他领奖的视频,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讲话。这个人普通话不怎么样,讲话的内容也没有多少大道理,只是讲了几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依然讲得妙趣横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这是最初的印象。接下来,就谈谈对书的印象。
生死疲劳,感觉思维很是跳跃,讲故事也是不拘一格。故事大意是东北高密乡的一个地主在文革期间冤死,死后投胎为驴、牛、猪、狗,时间跨度从解放初期一直到八十年代末。讲故事的主角一直在变,一会是动物,一会是人,实话说,真是很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风格。故事的风格是辛辣、幽默。对农村的描写,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不过也正因为他这样无拘无束的写作风格,与路遥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路遥是将生活写得很厚重、艰难,将人生写得很沉重,结果也很悲剧。让人读后有一种不屈的奋斗感、挣扎感。
莫言是一种冷幽默,针砭社会更大胆,更辛辣。仿佛有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可以将一出大悲剧,写得像是灰色幽默,疼痛感更少,讽刺感更多。
红高粱家族,这本书居然是其八十年代的作品,距今30年了。不可思议。不觉得莫言现在比三十年前好多少。也许是他三十年前更投入更认真的写作。红高粱里的细节描写比生死疲劳要细腻得多。文字非常的优美。叙事风格虽没有生死疲劳夸张,倒是看得出日后的影子,也是不按规矩出牌的。
不知道莫言有没有写过都市题材,他把农村写得也许比现实中的农村更农村吧。现在已经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这样纯粹的保留着古老习俗的乡村了。外国人对莫言的小说感兴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莫言符合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人就是活在中国乡村中的模样,中国获奖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于乡村的一些故事。也许,他们觉得这是真正的异于西方文化的,没有遭受过西方文化污染的纯天然的中国吧。从这个角度,莫言描写的小说,其实保存了一段段的乡村生活画面,是生动的历史的记录。这种功用,也许比小说的单纯的娱乐或者预约精神的功能要更要有价值得多吧。
《生死疲劳》读后感(八):生死疲劳
同一个人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侧面黧黑着的脸,戴了一副黑边的眼镜,你能够看出来,鼻头是蒜瓣类型的。那不苟言笑的脸,肉乎乎,她微倾的脖子,挤出了一个双下巴。给人憨厚却同时不那么惹人喜爱。我是说,对于男孩子要找对象而言,要对她谄媚颜笑而言。并不管她紧身的牛仔裤加上一双干净厚底的运动鞋,还有被那一个有着油亮的,时髦黑色皮革的休闲双肩背包勒紧了的一身赭红色的风衣。你几乎看不见那些肥大的羽绒服样式的绗线而能够切身感觉到它同样有御寒功能的效果。。。另一张是,正面的脸,除了那长发飘飘,齐刘海遮住的眉间。几乎算得上是无遮无拦。靠在一处海滩边上的奇石构成的洞门边,她粲然一笑。双下巴不见了,全部给了那颧骨上两块坨红的脸颊,借以,终于得出了一张,透着阳光,展现了的白皙的锥子脸。然后,那个拿着照片端详了十来分钟的男孩子。也顾不上她穿着的一身行头。只是两张照片上一样的鞋子,从他眼底的余光中进来,像是闯进他内心,被预先设定好的闹铃。说:"要注意哦!她们是同一个人。"
你要知道,在之前。这个快要奔三的男孩子。在还未曾谈过一次恋爱就直奔婚姻主题的男孩子。有多少次,在脑海里预想着,憧憬着那万人攒动的广场上,每天都要播放的一段铂金戒指的广告上所畅谈的浪漫。这浪漫是远年的,是从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都市爱情连续剧就不断续写着的故事。除了男女主角身上那些,标志着时代变化了的着装和在马路牙子或某个贴了、写了、挂了着的大篇幅标语。那个老套路,其实都一样。或许有时候,制片人和导演,偶尔的怀旧,想拍一部民国时期或者解放初期背景下的浪漫。他们会穿上中山装、的确良和有着四个兜的靛青色军装吧!可你仍不能否认这里头,有着某种不变的东西。很难说清楚,男孩子确实是想尽快的把人生大事解决了,以尽他的孝道,跟他的许多同学那样,也生个白白胖胖的小孩。他会教他们读书写字,和他们做朋友。但他的内心里,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老是要在他父亲同他聊起一位女孩子的时候,像一块圆柱形榉木撞击古代城门的情形般,哐!哐!哐!地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响声。
可这力量相对于他的长辈们,唾沫星子样的,在聚集到一起,泡茶的时候,或吸着一根烟,或翘着一支腿。在电视背景墙前,在某段不起眼的新闻中,停顿了,无语而像是中了大奖一样想起的他的婚姻大事面前。是那样的无力。他可不能向外宣称,他在那会是一个在河边好不容易地搬了块石砬子,投进河中,激起一串水花,进而推动一圈圈躁动不安的波纹那样的猛男。那时,他不过是个孩子,一个留着哈喇子,双颊被风扇得像是两片红色的桑螵蛸表皮状的孩子,或许是他因为夜夜尿床,隔天早上妈妈把他的床褥子披在晒条上,爸爸看到了那些规则不一的世界地图。"真是奇了怪了,我怎么不知道,原来那小日本的国土是世界第一大的?"这样说着的时候。将一块挂在树杪的螵蛸摘下来,烤熟了给他吃有关。所以说,那个力量也就配自我挣扎着小打小闹罢了!自娱自乐罢了!也就配得上,捡起那些如细盐般大小的霰粒状石子。贴着水面甩出去,跳跃着,仅仅漾起一圈涟漪罢了!
好了,我可不能让这男孩子想太多了,以让我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太久,就让他无忧无虑的,生老病死般,停在上面的几个段落中吧!我还要说的是,他的整个乡镇。他在这里生活了快要三十年了的故乡。我们就找几个代表吧!
在一次为父服丧三年,虽然没有如老人们口中说的那样,要穿斩衰而只是象征性的在出殡那会披麻戴孝地抓着绑在棺材后的绋绳的本宗九族的宴席上。那天,坐满了我们同个祠堂祖庙的乡里乡村。主人家很是热情地招待了前来捧场的乡亲们。你可以看到,在同一张酒桌上,年轻人和老年人,不论辈分地坐在了一起。大家在讨论着的,是过去那些年死去的人,还有他们生前的一些事,偶尔能插入的,也就是谁家又娶了媳妇,谁家的小孩又考上了哪所大学,谁家又新添了位公子哥或闺女。就这样子,边吃边聊着。也偶尔的将话题带到那烫嘴的食物,看到那色泽晶亮,艳丽十足的菜肴。有的是,那种包装完好的,从宴席批发场里直接购置的一袋小包子。只不过这时,主人家帮我们加热了,大家就着那塑料底壳当作的盘子,直接上手了。"吃呀!这个很贵的,要三十几块钱一袋。。。哦!就刚刚那盘清蒸东星斑,可要一斤三百多。。。这有什么,上次我吃过老王家他们的海蟹和龙虾,才叫一个贵。。。切,那些带壳的,就只是吃个名牌,要我说还不如这个包子来得实在。"他们可劲的做起大佬又表示出对铺张浪费的嗤之以鼻。角色各不一,主人家当然是这场宴席里最大的大佬,他当然知道,这些话,人家不那么直接的说,或是说了,也半开着玩笑。因为,之前他也有过同样的对人家开宴办桌,菜肴的点评。他也多的是,前两天在购置食材的时候,在鱼市场、菜市场、肉贩子那里。特意指着一只飞到生肉皮上的苍蝇说:"就这样的货色,还要十块钱一斤。我看七块钱了不得了。"我知道,他现在可不敢太那样说了。
《生死疲劳》读后感(九):一地黄沙
我知悉莫言很早,因为当年同门师兄是和莫言一个地方——高密——出来的,但是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很开心(?),我记忆不深刻,但是我知道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肯定不是莫言。
生死疲劳的一开篇,就是魔幻小说开头——下阴曹地府,然后直接选定了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看上去这一篇极为有野心的小说,通过一个地主的不断轮回,不断的走进新时代。篇章中,他甚至把自己也植入到小说里面,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已有小说都统统纳入进去,一副你不读这些书,你是不懂我的。
当然如果小说里面那个莫言真是现实中的“莫言”的话,那估计我是不喜欢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了。
《生死疲劳》的名字由来,我无从揣摩,但是读完之后,我极为同意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句话,原句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说如果文学还是在回忆那个年代,那未来的文学何去何从。莫言一辈的作家,对于过去的事情,当然有着无数的话要说,但是很少见深刻的批判。
《生死疲劳》里面,拨乱反正后,一群当年的牛鬼蛇神被前保安杨队长,一个下跪就宽恕了。不过,莫言似乎在说,不宽恕又能咋?全文最后,又用了常见的好人好死,坏人坏死这样的善恶套路结束人物。这是我阅读体验里面无法接受的。
因此,本来我按照《百年孤独》的要求去期待这部小说,然而最后他连《平凡的世界》的程度都没有达到。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和朋友沟通,逐步认为莫言的写作在小说前半段就有些画风陡然变化,已经完全抛开了一些人物设定,刚开始转世为驴还算是从驴的角度写故事,到猪、狗篇章,已经看不出到底是猪还是狗了。之前一直很刻意的写的,蓝家的那块小自留地,在后面也就没什么展开发生故事,感觉仅仅是留作后人的坟墓了。
有人说,读小说,是在体验作者给我们创造的世界,有些作者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未来,比如科幻小说,有些作者则把自己的人生拍成了情景电影供我们学习,比如莫言,据我师兄讲,当地人读莫言的小说,很容易发现,其中哪些人物的现实原版是谁。我总是希望去体会,莫言创作时候的心路历程,尤其是把这些身边的人,如何揉进这块故事的面团里面,不过总体看完之后,觉得这块面是不是有些不成样了。
读完之后一篇时候,我脑子里突然想到了陈道明演过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刘震云原著),顿时感觉,心情就是一地黄沙,跌下去了,再起不来。
《生死疲劳》读后感(十):史景迁:评莫言《生死疲劳》
1976年夏天,毛泽东在北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县西门屯大队杏园养猪场的猪也奄奄一息。第一批病死的五头猪,“它们的尸身上,布满了铜钱大的紫色瘢块,圆睁着眼睛,一副死不瞑目的模样”。公社兽医站的兽医宣布是“急性丹毒”,令人赶快将死猪焚烧掩埋。可当时已经连续下雨数周,土里浸透了水。往死猪身上倒上煤油,点火焚烧,恶臭的浓烟笼罩着整个猪场。没过多久,800多头猪被传染。又有一队兽医坐了汽艇过来,带了好药,但还是无济于事。猪场里到处堆积着死猪,尸体在炎热的天气中发胀。
由于无法掩埋死猪,猪场“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猪场一片废墟,足证猪场“辉煌的日子”“如今已成往事”。猪舍的地基倒塌,肆虐的洪水冲断了电线杆子,切断了公社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毛泽东去世的消息是从村里唯一的一部收音机里听到的。“毛主席怎么会死呢?大家不是说他至少可以活到158岁吗?”
莫言最新的力作《生死疲劳》中有许多这样生动的片段。这部小说的背景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整个革命历程——从1950年到2000年,进入后邓小平时代中国所谓的“改革开放时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生死疲劳》是一部纪实作品,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从中国内战结束后的土改,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建立互助组与初级合作社,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跃进与饥荒等极端岁月,一直到集体经济不断削弱,进入基本不受管制的“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新时代。小说结尾处,一些人物已是开着宝马,另一些人物则染了一头金发,打着金色鼻钉。
然而,虽然可以说莫言叙述的政治剧从历史上讲忠实于现有已知的记载,《生死疲劳》依然是一部幻想大胆、具有创造力的小说,它不断地自嘲、重编,并通过文中的评论给读者以震动。它将政治作为病理学来阐述。从一开始,读者想必就乐于欣赏莫言这部小说的别出心裁之处:五位主要的叙述者不是人而是动物,尽管它们都用巧妙控制的人的声音说话。五位叙述者每一位——驴、牛、猪、狗、猴——是一位名叫西门闹的男子逐次转世的化身,这是由阴曹地府的阎王所定。
西门闹,30岁,高密县的富裕地主,共产党接管政权后,在土地改革初期,就被当地的一个村民在寒冷的十二月近距离枪毙了。自觉自己在人世善良正直、修桥补路、乐善好施,是孝顺的儿子,慈祥的父亲,深爱自己的正房与两个姨太太,西门闹抗议命运的不公。阎王的答复是,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因此,阎王答应放西门闹转世,正是从这一刻起,他回到了人间,先是做动物,最终恢复人形。
使用这种虚构的手法,在语调与叙述上自然会面临种种困难。五个不同的动物叙述者必须用各自的动物声音描述各自的经历,杂以各自前世在人间生活的情绪与见闻。它们对所谓的现实主要的维系在于,各自与西门闹活着的长工蓝脸存在某种联系,蓝脸是一个强壮、忧伤、吃苦耐劳的农民,坚守自家的土地,坚决拒绝参加后来的各种社会主义组织。蓝脸倔强、骄傲、忍耐,他反过来又是每一种动物的主人或同伴。他们共吃不多的供应粮,一起劳作。虽然他们之间无法交谈,但蓝脸还是在这五种存在形式的身上,回想起自己那被枪毙的东家。
如此简要的梗概或许会使小说听来过于精巧,而这部小说其实粗糙而又坚毅,粗俗而又滑稽。革命分子的乡村政治翻天覆地;村里的性交(无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灿烂而又强烈。死亡令人意外而又暴力。处处可见苦心谋划的巧合。最为滑稽可笑的事件,却是带着超然的精心加以描绘,资深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流利而又优雅的译笔,无数次再现了这些事件令人同情的时刻。人们或许会觉得不可能,但每一种动物确实是在用各自独特的声音发表意见——譬如,对猪场多起死亡的尖锐看法,便主要来自转世为猪的叙述者。此外,担负叙述或评论之任的,通常不是蓝脸就是其他人。
该书的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叙事结构中。他作为作者与个人的局限不断受到嘲笑,而我们也常常受到作者莫言的提醒,小说中的人物莫言不可信。“莫言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农民,”我们被告知,“他身在农村,却思念城市;他出身卑贱,却渴望富贵;他相貌丑陋,却追求美女;他一知半解,却冒充博士。这样的人竟混成了作家,据说在北京城里天天吃饺子。”在小说的结尾,莫言另有发展,成了主要人物之一。正是在西安莫言的家里,蓝脸的儿子得以与情人度过艰难的5年。莫言甚至还给这一对提供日本避孕套。
《生死疲劳》并非一直对共产主义体制充满敌意,有时候莫言似乎急于重建他一直在烧毁的桥。“我不反共产党,”蓝脸悲壮而苍凉地喊叫着:“更不反毛主席,我也不反人民公社,不反集体化,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单干。”然而,在这样一部宏大、残酷而又复杂的故事的语境中,向党表忠心显得脆弱不堪。
我们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的批评,在当今中国也有许多的共鸣。姜戎在其新作《狼图腾》中,对一群饥饿的狼与一群野马之间可怕的较量做了描写,以此显示旧有的草原生活方式的价值,与之相对照的是党强加于其上最终灾难性的价值观念。对于这种较量,莫言有他自己的版本:在集体农场附近,驴跟狼之间的搏斗。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中,一个勤务兵和他的情人——军队师长的妻子——在夏日里激情做爱,高潮发生的那一刻,是二人性狂欢中撕毁了所有一度珍贵的藏品——毛泽东像,以及毛那些过时而又没有意义的政治纲领。在莫言《生死疲劳》中描写的许多性纠缠中,也显现出了这种反政治的激情。如此看来,中国的小说正在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小说作者也在主张新的表达自由。毛泽东成了一位很顺手的反面人物。人们不禁想问,他的后继者免遭类似的对待还会持续多久。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91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3 时间:2024-01-08五大猪企三季度成绩单出炉:猪价位于高位,养猪利润大幅增长...
浏览:52 时间: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