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在马尔克斯诞辰92周年之际,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网飞(Netflix)宣布已获得马尔克斯经典之作《百年孤独》的电视剧改编权,并将用西班牙语讲述这个故事。这将是该小说自1967年出版以来,第一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马尔克斯在生前就收到很多想将《百年孤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提议,但他最终都拒绝了,因为他担心这部小说太庞杂了,很难改编成功。这次,马尔克斯的儿子决定将这部经典作品在屏幕上呈现,并将担任电视剧的制片人。
那么,《百年孤独》到底是部怎样的作品,何以在上世纪80年代,仅凭由俄译本和英译本转译而来的中文版,就成了当时大小书店、书摊的爆款?马尔克斯天马行空的叙事何以在中国刮起一股热风,并影响了中国一众著名作家,如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
人类永远无法看清自己
马尔克斯在19世纪哥伦比亚屡屡爆发的内战当中,看到了民族与国家的迷茫,他把这份迷茫写进了《百年孤独》,而之后每个读到这部作品的人,都体验和共享到了这份迷茫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被认为是拉美文学的杰作。马尔克斯也向世界推广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迄今为止,该书已售出超过5000万册,并被翻译成46种语言。
此次担任剧本改编工作的拉莫斯评价《百年孤独》,“通过描写独裁统治、新国家的诞生和殖民主义,这部小说用它的故事形塑了这块大陆”,“这部小说对于哥伦比亚人和拉丁美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小说具有普遍性”。
确实,马尔克斯在19世纪哥伦比亚屡屡爆发的内战当中,看到了民族与国家的迷茫,他把这份迷茫写进了《百年孤独》,而之后每个读到这部作品的人,都体验和共享到了这份迷茫。因为如果我们愿意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都贯穿着循环反复的间接性迷茫。
百年,听起来是一个跨度很大的时间单位,但对全部的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瞬间。《百年孤独》之所以能引起当下全世界的普遍共鸣,是因为在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迷茫,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国家或民族加入新的迷茫队伍。而世界变化太快,身处其中的个体,也有个体的迷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百年孤独》;千千万万的读者,就有千千万万的《百年孤独》。
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与不同的男人纠缠……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是一种徒劳,和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种相同的启示意义。这是一种对人类某种状态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
以撞击的能量击溃心灵堤防
读它会有发现埋藏已久的宝藏的喜悦,哪怕这份喜悦糅杂着伤感和无奈: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波波地撞击你的心灵
要解剖和分析《百年孤独》,无疑是项浩大的工程,无论是从小说主题,还是其鲜明的写作特点,如魔幻现实主义、神话和典故的运用、独创的倒叙手法等,都可以而且已经衍生出无数篇论文,但《百年孤独》之所以长久不衰,其魅力更在于它能以撞击的能量,瞬间击溃无数普通读者的心灵堤防。有人在网上诉说自己的阅读感受:“14年间读了5遍以上中文版和两遍英文版,被水银泻地般的语言裹挟到终章时,内心的激动依然不可抑制。那感觉仿佛是亲手将一件精美而无价的珍宝摔碎在地,带着一种秘密的、幸福的震颤。”
这种秘密的、幸福的震颤,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体验的,因为如小说中所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但这种震颤,也并非任何一种年龄或人生状态都可以体验到的。
在一个人还没有能力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勉强去读,既会迷失于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困惑于那一代又一代有着相似名字的人物关系,也会本能地在小说袒露的世界残酷真相面前却步,即使你读完了它,那也只是形式上的,满足一点小小的虚荣心而已。因此,当情节、人名对你而言是障碍的时候,其实它只是在提示你还没有到阅读它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暂且把它放至书架最顶层。也许数年之后,也许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在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的时候,读它会有发现埋藏已久的宝藏的喜悦,哪怕这份喜悦糅杂着伤感和无奈: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波波地撞击你的心灵。
命运最能反映历史进程
小说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又在一阵风中结束。这就是孤独,百年的孤独。《百年孤独》中有马尔克斯自己,也有你和我
“没有我本人的亲身经历作为基础,我可能连一个故事也写不出。”马尔克斯这么说。
《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的自传,他在书中讲述自己的故事。“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正是回忆中的那些动人细节、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因此,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或许只有《活着为了讲述》——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这本自传中找到原型。
“下个月,我就满23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60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22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自传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所有这些编织成了《百年孤独》。甚至,你会惊喜地发现,《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开篇,竟是马尔克斯童年记忆的视角转换与再现。
在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获诺贝尔奖的1982年,哥伦比亚黑绵羊出版社曾推出马尔克斯与另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兼记者普利尼奥·阿普莱约·门多萨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书中马尔克斯和门多萨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门多萨:“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
马尔克斯:“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马尔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来浓缩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他在小说结尾处,用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隐喻高度浓缩和预言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也预示了只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可以成就这样的人的命运,唯有这样的命运,最能反映这样的历史进程。
小说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又在一阵风中结束。这就是孤独,百年的孤独。《百年孤独》中有马尔克斯自己,也有你和我。
经典语录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奥雷里亚诺下令不许他们打扰,坚称自己不是他们所说的什么开国元勋,而只是个没有回忆的手工匠,剩下的唯一梦想就是被人遗忘,清贫度日,制作小金鱼劳累而死。
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
谎言说得越来越真诚,最后连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安慰。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体面的协定罢了。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这是往昔的最后遗存,这往昔日渐衰落却不会彻底消亡,因为它是在自身之中无休无止地败落下去,每过一刻便向彻底灭亡更近一步,却永远无法抵达最后的终结。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87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3 时间:2024-01-08一夜“崩溃” 猪价上涨“半日游”?附:10月15日猪价...
浏览:34 时间: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