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幸福家庭如何可能:《安娜·卡列尼娜》给出答案

2024-03-11

主人公安娜冲破了虚伪的俄国上流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勇敢地追求真爱,最终卧轨自杀。如果《安娜·卡列尼娜》的主题是女性为自由而斗争的艰辛和悲壮,小说开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该怎么理解?《激情与家庭: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就是为了解答这一困惑。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欢的小说,读了不下十余遍。主人公安娜冲破了虚伪的俄国上流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勇敢地追求真爱,最终卧轨自杀。安娜的悲剧,公认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同名电影中扮演安娜的几代女星,从塔吉亚娜·萨莫伊洛娃(1967版)、苏菲·玛索(1997版)到凯拉·奈特莉(2012版),都将安娜奉为女性解放“至高无上的化身”。但读的次数多了,不免产生了疑惑:如果小说的主题是女性为自由而斗争的艰辛和悲壮,《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句,也是没读过小说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该怎么理解?

《激情与家庭: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就是为了解答这一困惑。

为什么安娜会陷入可怕的情感漩涡

安娜年轻时,在姑姑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年长很多的卡列宁,一个有情感表达障碍的人。八年后,安娜遇到了年轻的军官弗龙斯基,她觉醒了。经历了坦白、私生女诞生、死亡阴影下的忏悔、弗龙斯基自杀未遂这样的风雨波折,安娜终于与丈夫分手,和弗龙斯基生活在一起。

吊诡的是,艰难的历程没有使安娜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很快,她与弗龙斯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安娜无法控制自己对弗龙斯基的猜疑,无休止地指责他变心了,尽管事实上他始终忠于安娜。风暴越来越猛烈。最后,她纵身一跃,钻到了火车底下,结束了这一切。

为什么安娜会陷入如此可怕的情感漩涡?

安娜爱弗龙斯基。按照现代人的理解,爱情是激情的一种,人人梦寐以求的神魂颠倒、欲罢不能的电击体验。安娜是一个极度严肃地将生命彻底交托给激情的真诚女人。她追求的,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其它因素的两性间的吸引力。她想要的,是弗龙斯基永远自由地、充满激情地爱她。

但激情是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力量,无可捉摸,无从掌握。安娜又怎么能保证弗龙斯基的激情永存?正如美国学者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指出的,“她需要弗龙斯基自由地爱她,但自由并不必然保证他会排他性地被她吸引,对此她有清楚的认识,在两难的困境中,她被撕裂了”。

弗龙斯基是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但这对安娜毫无意义。安娜唯一珍爱的激情,却只是转瞬即逝的幻影,那么,除了虚无,生命还剩下什么呢?

幸福家庭的秘密

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相信激情,相信婚姻的开始是激情。但他认为,组成家庭后,维系家庭的就不再是激情,而是一种比激情更庄严、更牢固、更持久的情感。

尽管小说以安娜命名,一百多年来读者也始终聚焦于安娜的命运,但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列文和基蒂,这对同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一起的有情人。

列文从没想过,他和终成眷属的妻子间,除了相爱、相亲和相敬外,还会有别的什么。可婚后没两天,他们就大吵了一架。起因是列文去看一个新农庄,想抄近道回家,结果迷了路,到家晚了半个小时。

“到这个时候,他才第一次清楚明白了婚礼后领着她走出教堂时还不明白的事。他领悟到,她不但和他很亲近,而且无法分辨她在什么地方终结,他又在什么地方开始。这一点,是他从那一刻体验到的疼痛难忍的分裂感中悟到的。一开始的刹那间他想发火,但一转念,觉得不能因她发火,她就是他自己。就在这最初的一分钟,他感觉如同一个人突然在背后挨了重重一击,带着怒气回过头来寻找肇事者,想要报复,却最终确定是自己偶然失手打了自己,不好生任何人的气,只能忍着,想法减轻疼痛。”

“很自然地,他想要为自己辩护,去证明是她错了;但证明她错了就等于进一步刺激她,等于让裂痕继续扩大,而这裂痕是她所有悲伤的根源。一种习惯性的情绪想要他否认自己有错,把错推到她身上;而另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却要他迅速抚平裂痕,越快越好,不让它再扩大。忍受不公平的指责极为痛苦,但为自己辩护,从而使她痛苦,甚至更糟。像一个半睡半醒中感到疼痛的人,想把痛处挖出、扔掉,可清醒后他意识到,那痛处就是他自己。除了努力想办法忍痛以外,没有别的可做,他就努力这么做。”

婚姻意味着种种毫不浪漫的日常琐事,意味着宽容、体谅与退让,意味着承担。那么,婚姻是围城,是对爱的背叛吗?如果爱只有一种,只是激情,我们的确可以说,婚姻是背叛。但爱真的只是激情吗?夫妻间除了激情,就没有另一种形式的爱吗?

中国有句老话,夫妻没有隔夜仇。夫妻是亲人,亲人间会吵架,这免不了,但转头就好,不会产生敌意,不会留下阴影。这就是亲情。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不断地吵架、和好中,夫妻间有了血肉相连的亲情。

婚姻生活需要磨合。在不断相互体谅、不断加深理解中,恋爱时的激情变成了更牢固、更耐人寻味的亲情。人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共同的生活经历,来源于同甘共苦。时间是个绝不应被忽视的要素。

两百年前出生的托尔斯泰没有过时

2007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托尔斯泰研究权威加里·莫森(Gary Morson)出版了一部和主流看法迥异的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著作,题为《〈安娜·卡列尼娜〉在我们这一时代的意义:如何更睿智地看待生活》。

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怎样才能幸福?作为现代人,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可能是传统家庭受到了巨大冲击,乃至彻底颠覆。构成家庭的两大支柱——父(母)子(女)关系和夫妻关系,被判定为权力的产物,不断遭遇解构。

我偏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小说。有时候觉得,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那一代伟大的俄罗斯人都思考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就是探讨现代性如何造成家庭危机以及如何走出危机的经典作品。不论你是否赞同小说隐含的答案,这都是我们认识自身、学会生活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激情与家庭:读<安娜·卡列尼娜>》是我十多年来反复研读《安娜·卡列尼娜》的产物,并吸收了英语学界的最新成果。就文本的整体熟悉程度而言,笔者十分自信。书中引用的小说原文,是笔者参考五个主要英译本和五个主要中译本,自己拟定的。

一位朋友读了本书后,推荐给他刚上大学的孩子,说这是一堂情感教育课。我感觉特别满足。当然,小书的最高目标,是引起大家阅读这部伟大小说的兴趣,帮助读者进入托尔斯泰这个思想巨人的世界,从而学会如何让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