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曾在节目中说,自己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的那些小说希望别人都忘掉,但偏偏有人专门全部找了出来读了一遍,目的是在这些“黑历史”中找到自信,对比之下自己似乎也写的挺不错,也可以是大师了。
看来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大师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大师。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之作,之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书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作品,“它的结构来自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
后者看上去很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风格。的确,余华老师曾承认他在打磨作品时就是以普鲁斯特为标杆的。
那么,被视为榜样的普鲁斯特的文学之路如何呢?他真的一生只为一部书吗?在写出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之前,他曾有过哪些文学创作吗?对于这些作品,他是不堪回首还是不悔少作呢?
《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画像
1892,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法国文学史家、普鲁斯特研究大家让-伊夫·塔迪耶先生在《普鲁斯特传》中,通过爬梳普鲁斯特的习作、文章、信件、手稿等诸多资料,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普鲁斯特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家世、求学、阅读、交游以及写作。
同时,塔迪耶力图重建《追忆》的创作历程,小说中的各个主题如何逐步形成,早期的创作又是如何帮助他成就经典。
在《普鲁斯特私人词典》中,“让-伊夫·塔迪耶”这条下是这样说的:“如果要指定一个大祭司、一个中央银行行长、一个剩余价值模范提供者,这人毫无异议就是塔迪耶。”
塔迪耶在普鲁斯特研究上倾注了多年心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还担任了“七星文库”新版《追忆似水年华》的主编。这部《普鲁斯特传》的完成正是得益于编辑普鲁斯特作品这一难得的机缘。
1996年本书首次出版,甫一问世,立即受到各国读书界的重视和欢迎,到2022年之前已有英、日、意、乌(克兰)、德语等译本。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份出版合约(法国国家图书馆)
今天是普鲁斯特诞辰152周年的纪念日,就让我们在普鲁斯特大祭司的指引下,回顾普鲁斯特的文学历程,追忆《追忆似水年华》之前的普鲁斯特。
1
童年
伊利耶是普鲁斯特童年度假之地,奥特伊是他的出生之地。这两个村镇在《让·桑特伊》里各自独立,尔后在《在斯万家那边》中合二为一。
童年普鲁斯特和弟弟罗贝尔
乡村生活的每一分钟,在伊利耶度过的每时每刻都浸透着欢乐,所以,普鲁斯特在《让·桑特伊》和《贡布雷》中为它们留下了诗一般的文字。
从地形的细节到植物的生长,从厨房里的规矩到没完没了的闲逛,这里的一切都让他着迷。
他不仅观察这一切,而且像海绵一样把它们吸收起来,保存起来,直到成年掌握了文学工具之后,才把“所有这些充满好奇、温情和人性的欲望和愉悦”诉诸笔端。
普鲁斯特对《一千零一夜》的喜爱也应追溯到少年时期,他读过加朗的法译本,观赏过克雷伊瓷盘上的故事画,他很久以后还提到:“那个用旧油灯交换新油灯的人物,在少年时代让我备感神奇。”
成稿于14世纪的《一千零一夜》手稿,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在《追忆》当中,我们会遇到阿拉丁、阿里巴巴、辛巴达、“被唤醒的沉睡者”以及“美女佐贝德”。
特别是在《重现的时光》中,我们见证了叙事者想写出新时代《一千零一夜》的强烈欲望。
早期的阅读使人产生寻奇探胜的冲动,而晚些时候,它们还会复活,为文学创作赋予灵感。
2
少年
1882年10月2日,普鲁斯特升入孔多塞中学。这里的学生接受高品质的以古典人文和哲学为基础的文科教育。
他们在学校所受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写作、出版、向公众讲话等技能。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像老师一样编印杂志、向报章投稿。
少年普鲁斯特(1887)
在经后人整理发表的中学时期作文集当中,第一篇是五年级和四年级常见的记叙文,没有任何批改的痕迹。这篇现实主义风格的短文,模仿了莫泊桑的写作手法。
另一篇作文是《皮索被控告到罗马元老院》,这是一篇模仿练习,风格很接近在上篇作文中引用过的塔西佗,文笔的雅致和雄健则来自塔西佗的法译者让–路易·比尔努夫,这也显露了普鲁斯特的仿写才能。首先是模仿,然后才是创造,这正是古典教育的功用,也是“古人”的信条。
此外,普鲁斯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还能看到福楼拜、法朗士、波德莱尔、奥古斯丁·梯叶里等人的影响。
1887—1888年,普鲁斯特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学理想,学校仿佛变成一座天堂,让他领略华章美卷。当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他便像之前或之后的许多中学生一样,办起杂志来。
此类杂志刊登一些短文,以学校里谈论的话题为主,大多是手抄,流传范围很小。直到去世,普鲁斯特一直对这种出版方式情有独钟。
马塞尔指出,杂志的宗旨“仅仅是消遣”,“此类游戏文章不过是想象力在无拘无束的自娱过程中留下的片断”。
孔多塞高中
Jean Béraux, La sortie du lycée Condorcet, 1903
不过,在普鲁斯特的作品里,中学时代的朋友似乎没有给他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让·桑特伊》里没有出现学校日常生活的场景,只有有限的几页提到了中学的同学,《追忆似水年华》里则根本没有他们的影子。
班级、老师、同学都不见了,比才、德雷福斯、阿莱维、拉萨勒也都消失了。这位大作家把学校生活完全抛在了脑后。
3
青年
二十岁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看上去无所事事,实际上他同时经营着四项事业。
第一是大学学业;第二是社交活动;第三是文学写作;第四是情感乃至爱情事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相继抛弃了头两项,而另外两项事业,他则经营了一生。
青年普鲁斯特(1895)
普鲁斯特青年时期的著述,充斥着稚气盎然的自传成分。比如,在评介亨利·德·雷尼耶的诗集《所思》时,他重新提起自己在职业选择上面临的家庭压力,“对诗懵然无知的人,绝不止法官、医生、行政官员、社交界人士”。
在这篇书评中,普鲁斯特还阐明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中业已最终确立的某些原则:在智力之上,还存在着某种更高级的理性,比如感觉。诗则是这种对事物神秘而深邃的感觉的产物。
《欢乐与时日》是普鲁斯特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五十多篇各类文章的合集。作者在此时已找到他终生不变的写作方法,即先写出一个个片段,写出一个个篇幅、风格、内容千差万别的章节;这一方法既让他尝到了甜头,也让他吃尽了苦头。
书中的各篇是普鲁斯特在很长时间里陆续写成的,他宣称从“十四岁”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写了;如此说来,前后共用了十年时间。另外,书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写作技巧,如孤立的片断描写、艺术或绘画作品的移植等。这部青年时期的作品中首次出现的众多主题、场景和人物,普鲁斯特始终不离不弃,读者将在《追忆》中惊讶地与它们重逢。
但对于这部小书外界反响平平。更有甚者,它使普鲁斯特从写作生涯的开端就陷入不被报章和广大读者理解的境地。没有人买他的书,二十二年间,只有329本出了出版社的库房,其中不少还是作者送出去的。
普鲁斯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
在《追忆似水年华》之前,普鲁斯特曾写过一篇长篇小说《让·桑特伊》,但最终没有完成。
据推测主要有三个原因:没有找到合适的情节和结构;卡尔曼–莱维出版社可能拒绝了书稿(但没有任何线索);《欢乐与时日》滞销,几乎无人评论,并且引发作者与让·洛兰的决斗。
此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至少与上述原因同样重要,即普鲁斯特与雷纳尔多·哈恩分手。
但是,通过这部作品,普鲁斯特成功地从短章过渡到了长篇巨制,其手稿的篇幅已经相当可观。普鲁斯特也道出了小说失败的根由:“这本书根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攒起来的。”
攒的过程,就是把写在散页上、练习簿上、父亲的公文用纸上、喜帖讣告背面和素描纸上数量众多、互不关联的一个个片断拼接、编排、连缀起来,把不相连贯的一叠叠草稿编上页码。
在25—35岁之间的普鲁斯特,完全能够讲述自己的生平和印象,但还无法赋予它们一个整体结构,确立一种组织原则。而且句子蹒跚拖沓,尚不具备《追忆》中罗马式和圣西门式句子的优美结构,很多句子都不完整。
普鲁斯特卧室复原,普鲁斯特在此终日回忆和写作
(加尔纳瓦莱博物馆)
文学写作之外,出于对英国美学家罗斯金的崇拜,普鲁斯特还翻译了两部作品:《亚眠的圣经》和《芝麻与百合》。
普鲁斯特不大懂英文,翻译《亚眠的圣经》时,他是在母亲译出的第一稿的基础上加工润色完成翻译的。
通过手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地吸纳了罗斯金式的和谐复合句,理解了它的结构,廓清了它的形式,听懂了它的旋律。而这种结构最终也进入到普鲁斯特的句子当中。
《芝麻与百合》的序言《论阅读》中隐约显露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构成:《让·桑特伊》为它带来个人成长小说的虚构成分,对罗斯金两部著作的翻译提供了《重现的时光》中关于艺术的部分思想。
结束翻译、告别罗斯金后,普鲁斯特决定转向自身,转向自己的文学事业。但紧接而来的母亲的逝世又将他击垮。
1906年年底,普鲁斯特决定返回巴黎并在奥斯曼大道定居。尽管依旧饱受哮喘之苦,但他确实已经跨越生命中的一道重要关口。到这时,普鲁斯特才终于又着手《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直到十四年后,他写下了那一个“完”。
普鲁斯特遗像
Man Ray, Marcel Proust sur son lit de mort,
20 novembre 1922
毫无疑问,普鲁斯特在前半生写过不少文学作品,也有过成功和失败,但最终它们都成为巨著的奠基石,让他在夜晚的病榻上编织出了一部完美的时间之书。
在《追忆似水年华》第七卷中,普鲁斯特曾作过一个小注:
“像我的肉身一样,我的著作最终有一天会死去。然而,对待死亡唯有逆来顺受。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想法,我们自己十年后与世长辞,我们的作品百年后寿终正寝。万寿无疆对人和对作品都是不可能的。”
那么,对于传记作家塔迪耶来说,他的任务就在于将大作家和他作品的微缩版都装进传记这个便携箱,以另一种方式“延长”他们的生命。塔迪耶在前言中说,“一部真正的作家传记、艺术家传记,就应该是其作品的传记。也唯有这样的传记,方能不以作家或艺术家生命的消逝而终结”。
它将再现业已消失的声音,激活死者间的对话——这也是死者与生者的对话。
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普鲁斯特。
原标题:《留住似水年华!有了这样一本书,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普鲁斯特》
《玩偶姐姐.HongkongDoll.会员短篇集.假日瑜伽》...
浏览:694 时间:2024-02-13《原神》画外旅照青植之篇第七天怎么过?画外旅照第七天玩法介绍...
浏览:424 时间:2024-01-08全球与中国烟熏肉市场增长趋势与机遇分析报告(含种类、应用、企...
浏览:5 时间:2024-11-18这一站,济南!您有一份开心麻花寄来的“寿宴邀请函”,请查收!...
浏览:4 时间: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