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论文范文10篇(14)

2024-06-01

第七篇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人性的文化规约

  
  [摘 要]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反映上个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黄土地民众生活图景的长着。小说之所以能够受到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喜爱,根源在于作者笔下的人物既体现出了他们作为普通的“人”而具有的本性,又体现出了在一定的文化规约下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认知特点。作品所呈现的思想与受这种文化影响下读者的思想处于同一认知层次,因而也就使得作品能够历久弥新。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人性; 文化规约。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作家路遥用六年时间创作的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为时间背景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北青年孙少平和孙少安为主要人物,全景式地描写了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的生活图景。《平凡的世界》从 1986 年出版至今一直是读者们喜欢的一部着作,它之所以能够得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人的认可和思索,关键在于作者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作一个普通的“人”来描写,具有“人”所固含的本性; 同时又把人物置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下,路遥认为“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因此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受文化影响的人。正是这种文化的规约下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行为特征,使得小说与读者达到了共同的文化认知层次。“只要读者不抛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②也正是这种共同性,才能使作品历久弥新。
  
  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有以下: 1. 对作品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研究。如曾镇南的《现实主义新创获---论〈平凡的世界〉( 第一部) 》( 《小说评论》1987 年第3 期) 认为: “《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非常严谨的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的采用取决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的独特认识和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目的典型理解。还有邵燕君的《〈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 《小说评论》2003 第 1 期) 认为,“如果说有些作品因吸取了一定的现代文学观念和技巧,获得评论界的较高评价,因而在流通中获得了更多’象征资本‘的支持的话,《平凡的世界》却因恪守传统现实主义风格而受到读者更深切的喜爱”.2.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如连文斌的《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 《语文建设》2014 年第 24 期) ,戴智辉的《浅析〈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形象特征》( 《世纪桥》2010 年第 5 期) 等。3. 研究路遥作品所体现的路遥的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如胡灰杰的《路遥: 德性的坚守及其偏至---〈平凡的世界〉为中心》( 《理论与创作》2004 年第 2 期) 、张喜田的《论路遥的农本文化意识的表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5 期) .另外还有解读《平凡的世界》的结构艺术、关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的研究、关于大时代下城乡的变迁的研究以及《平凡的世界》中农民形象的讨论,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挖掘出了作家和作品的价值,不过,《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够“在广大普通读者心目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归根结底在于对作品中所折射的人性的文化规约性,但是对这一点学者们却鲜有研究。
  
  一、关于人性的多维思索。
  
  文学作品作为现实世界的艺术化表达,表达的是作者对世界的思索。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从深处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的原始本性以及在一定的文化教养下的文化人会有什么样的外在体现,人物又是如何在文化或道德的规约下表现自己,而不是只做脸谱化的描写。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有意或者无意都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在有的作品中,人性是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 在有的作品中,人性是作者探讨其他问题的媒介。如果说生、死、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那么无论是生、死,还是爱,都是对人类自身的探索---在某些特殊时刻更能体现人类的原始本性。
  
  人性是“人的本性; 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人是世界上存在的最复杂的动物,人类创造着现实的人文社会,也被现实的人文社会所改造。在人类自身的身上,既有高尚的一面,又有低下的一面; 既有对物质的要求,又有对精神的追求。人类从自我意识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属性,本体论者所探究的是人类自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从希腊神话中“人是什么”的故事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尼采的“上帝死了”等等探究中,都折射出人类对自身本体的思索。认识论讨论的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也就是人类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如何用自身的知识来认识世界的问题。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区别,最终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接受了文化的教化,因此就形成了“自然人”、“宗教人”、“文化人”、“智慧人”、“理性人”、“生物人”、“文明人”、“行为人”、“心理人”、“存在人”等等不同属性的人的分类。不同的视点透视出“人”的不同属性,从宗教角度上来看,人既有神性( 理性) 的一面,又有兽性( 本能和情感) 的一面,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他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文化性、感性、理性等等看似对立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人有两个本能,即生与死,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的行为,死的本能则体现为贪婪、自毁、杀戮等邪恶的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审美需求,这些需求由低至高,基本需求在人的最底层,审美需求在最高层。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这些需求都隐含在自我意识之内,只是越低层次的需求越具有必须性,越高层次的需求越难以达到。这些需求都是人性的内在隐含成分,它们同时存在于人的体内,是人的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
  
  的确,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既具有人作为动物的属性,又具有经过文化教导过的痕迹,而且,每一种文化都是这个文化群体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经验的积淀,因此,很难用某一种理论或者学说来界定人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就人类的最原始的本性而言,生存是第一需求,生存“这一严酷的必要性意味着我们必须压抑一部分追求快乐和满足的倾向”①。但是经过文化教化之后,人就会以某些高于原始本性的精神力量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这个认知群体的共识,以便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在原始本性和文化规约之间,到底是那一面占据了更多的位置,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体现出人性的多样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文学科都希望通过某种媒介来探究“人”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人性的发展,在面对某些不同的事件的时候,人又是怎么表现自己的。
  
  二、《平凡的世界》中关于人性的描写。
  
  《平凡的世界》描写了孙少平、孙少安、孙玉厚、田润叶、田晓霞、王满银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在小说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孙少平的精神世界。孙少平是一个出身寒门的知识青年,作者将他对物质的态度、对爱的追求、对自我的归属感、对受他人尊重的愿望以及对实现自身价值等各个层面都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