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路遥的“英雄梦”依然不会过时

2024-11-12

  在北京热闹的南锣鼓巷,拐弯进一条小巷,有一个安静的蓬蒿剧场,10月21日,一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聚在这个小剧场,朗读了一晚上《平凡的世界》;10月22日,“卅年重聚说路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举办,与会的很多人都是路遥生前好友。

  很难想象,在每年出版近万部长篇小说的今天,《平凡的世界》依然高居畅销书榜首,并被列入高中生必读书目,还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中名列前五。而路遥在文坛掀起的热潮,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在发表于1982年的成名作《人生》中,路遥讲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在高中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在那个年代,高中学历在中国农村已经算高学历,而当时的城乡差异和改革环境,使高加林这样一位知识青年的未来十分尴尬,他既融入不进城市又不甘心回村务农——这也曾是路遥的困境。

  关于青年的事业出路、感情世界、精神未来,路遥在《人生》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答:高加林重新认识到土地和劳动的价值,感情挫折也使他受到教育,被狠狠绊倒后迅速爬起来,重新好好生活。在路遥的作品中,这种蓬勃欲出的生命力无处不在。他们的奋斗让平凡而普通的青年看到前景和希望,这也许是路遥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叶咏梅和路遥曾是在《延河》文学杂志的同事和朋友。她回忆,有一天,很久不见的两人在北京的电车上偶遇,相互问起近况。路遥说自己正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叶咏梅听了很感兴趣,就要来了前两部,看过之后马上推荐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平凡的世界》开始连播,随着李野墨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最初设想的标题是《走向大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诱惑的标题,与陕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迥然不同,路遥试图引领读者走向更远的风景。和《人生》一样,《平凡的世界》中依然塑造了内心强大、有着强烈英雄梦的主人公。这种坚韧蓬勃的力量使高加林走出高家村,使孙少平走出双水村,也使路遥走出王家堡村成为著名作家。

  陕西作家写作,一向以苦著名:柳青为写《创业史》扎在皇甫村3年;陈忠实写《白鹿原》一直蛰伏在西蒋村;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他的身体健康。

  很多人了解路遥,是通过他的创作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在书中展示了他创作时那种紧张焦灼的身心状态,“我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有时思考或写作特殊紧张之际,即使顾不上抽,手里也要有一支燃烧的烟卷”。

  作为一个内心十分丰富的作家,路遥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对吃穿极不讲究的人。去北京领茅盾文学奖时,他只带了一个帆布挎包,穿得十分朴素,像一个去赶集的乡下农民。他还有个特点,就是夏天从来不穿袜子,因为有脚汗又嫌洗袜子麻烦,就每天在自来水管下冲一冲脚,省事。

  在旁人看来,茅奖荣誉让路遥风光无限,他不仅进京参加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回到陕西后,当地又为他召开表彰大会。路遥的生活似乎应该活色生香、名利双收。事实上,他的生活依旧拮据,父母要求他给弟弟安排工作,前来拜访的记者、文学爱好者让他没有时间读书创作,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婚姻亮起红灯……中年人所遇到的危机和问题,路遥都在经历。

  路遥自己要面对的,也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他病倒之后,刻意隐瞒自己的病情,独自去了一直信仰的圣地延安,没想到刚下火车就被送进了医院,在病房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在病房里,路遥仍然雄心勃勃,还有很多写作计划,渴望病好后能写得更多……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评价路遥的写作,即使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生”,路遥的作品依然不会过时。他的作品中所探讨的是人类永远需要思考“我想飞得更高”的问题,这是贯穿人类始终的问题,每一代青年都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