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高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

2024-05-22

《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高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191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伦敦的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但是他不平凡的人生开始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痴迷。

这种痴迷促使他放弃了在伦敦作为证券经纪人的优渥生活,离开了他在文明社会中的家庭,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倾注于画布之中。众所周知,这部作品有很强的传记色彩,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与法国后印象派保罗高更的相似性是不言而喻的。

高更的艺术人生始于1883年,他放弃了股票经纪人的职业,遵从内心对于艺术的狂热,于1887年来到了布列塔尼,并在1891年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塔希提岛。历经印象主义画派和综合主义画派的洗礼之后,高更最终褪去了自己作为业余画家的身份,并且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丰富鲜明的风格。

一、高更绘画的封闭感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运用

毛姆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在他的个人生活中有不可磨灭的印记,使他不忍彻底颠覆这种传统文化。但个人意识与创作的需要又使他对新时代自我价值的追求满怀渴望。对维多利亚传统和新时期的追求的矛盾态度使毛姆选择了逃避,这种逃避的表现就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超然物外。

他笔下的主人公,比如思特里克兰德,拉里·达雷尔,费恩医生等,他们都冷眼相看着这个造成他们孤独的外在世界。在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樊笼中,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在灵魂的栖息地将自己完全地与世隔绝。思特里克兰德便是这种将自己彻底隔绝的典型。

毛姆让他置身于沉醉于艺术的幻境中,虽然现实的苦难,比如贫穷,饥饿对于读者是真实的,可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即使过得穷困潦倒,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从未觉得后悔。

而且思特里克兰德对文明社会的突然背离,对读者而言也非常突兀,再加上虚构的情节和叙事手段上的技巧的渲染,毛姆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不食人间烟火,超然物外的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的这种醉心于艺术,与世事完全隔绝的形象,是毛姆对高更绘画封闭感特点的借鉴。

二、高更绘画的综合主义主张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体现

《月亮和六便士》这部作品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观念性,在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头脑中一直回响的问题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处理艺术和经验的关系”,“传统表达手段是否可靠以及对驾驭现代思维的崭新形式的探索”等。

经历了不断探索尝试和各种波折后,他猛然间意识到艺术是具有极大的自主性独立性的东西,变换不同的呈现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正如高更用实际的生活形象来隐喻塔希提岛的祈祷仪式,例如《我们朝拜玛利亚》以塔希提岛的祈神活动为灵感:塔希提妇女在野外采摘水果的时候,会举行向神祈祷的活动。这幅画的构图就是这种祈神活动的超然意境与采摘水果的现实活动的综合。

左边肩负孩子的母亲,像一幅实地写生的肖像画。但右侧中景几个在祈神的半裸妇女,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神性。两种不同风格的人物形态同框出现,高更将实际生活和祈祷仪式综合在一起,运用纯色,和平面形体使画中的形象达到用日常活动隐喻土著居民祈神仪式的综合暗示。

毛姆用思特里克兰德对人生和艺术的关系的思辨来探讨理想与现实。正如六便士与月亮的对照,同样是闪亮的圆形物体,在醉心于艺术的高更和思特里克兰德眼中,生活不是六便士,而是发光的月亮。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