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语录 文学杂读 农贸分析

停止这个动作,能解决原生家庭80%的创伤

2024-05-15

今天是母亲节,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想起之前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你和妈妈的关系,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

在这个充满感恩氛围的节日里,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在呈现:

有人和妈妈母慈子孝;

有人和妈妈天各一边,但是互相惦念;

也有人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扰。

然而,在咨询室中,我也看到过最触目惊心的一种:拼了命地想要让妈妈幸福。甚至,可以牺牲自己。

01

“如果妈妈

能幸福,我愿拿命去换”

来访KK来咨询了30多次,每次谈的主题都是“父母的婚姻”。

她会在咨询中控诉爸爸的冷漠和暴躁,为妈妈的隐忍委屈。

在一次咨询中,KK突然接到电话,说妈妈被爸爸打了。

她一下子暴跳如雷,中断咨询,驱车一千公里,把妈妈接回了自己家,还给爸爸扔了一份离婚协议书。

在下一次咨询中,提到这些事,KK还是愤懑不已。

我问:那你过得好吗?

KK愣了一下,眼眶湿润,却苦涩地回了一句:

我妈好我就好。

老师你知道吗?以前我跟我老公特别幸福的时候,我甚至想过,要是我妈能跟我换一下老公该多好啊,这样她可能会幸福很多。

图源:Pexels

为了妈妈的幸福,竟然可以到“换老公”的地步。

事实上,像KK这样为了让妈妈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人,不在少数。

前几天看一个博主写自己父母吵架。

在文章最后,她说了一句话“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希望我妈别嫁给我爸,我宁愿没有我。”

为什么明明是父母的矛盾,却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除了一些没有边界的父母,他们发生冲突时会拉孩子进来,让孩子置身冲突现场。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会在孩子面前克制,但孩子还是被影响了。

这是因为,父母矛盾,影响的是家庭情感氛围

人在发展出语言能力之前,就发展出了对环境的感知力。

就像有时候你回家,没人说什么,你依旧能感觉到大家气氛不对。

而对孩子来说,虽然父母没有打骂他,没有吼他,但还是能感知到“氛围好压抑,好紧张。”

当他感知到,却又不能理解和表达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

他不知道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回想小时候,说“我好像一直活在阴天里。”

图源:Pexels

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但其实创伤也在缓慢发生。

用精神分析家马苏德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积累型创伤。

每次伤害不大,但是持续不断发生之后,就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一书中,作者写到:

一个人年纪越小,越依赖成年人帮他理解世界。

如果孩子有一个暴力的爸爸,他就会把男人和威胁、愤怒、恐惧联系在一起。

“男人是危险的,坏的”会成为他根深蒂固的世界观。

而越早产生这样的信念,越难以消除。

即便长大了,他依旧为妈妈提心吊胆,又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02

为什么

要拯救妈妈?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孩子要拯救妈妈,而不是爸爸?

其实,孩子想拯救的,只是婚姻里那个“弱者”。

来访L小时候,爸爸多次出轨,还冷暴力妈妈。

她多次希望妈妈离婚,可妈妈不肯。最后还是在外公的逼迫下,才离了婚。

L满心欢喜,觉得爸爸这个大恶魔离开了,跟妈妈的幸福日子终于到来了。

没想到,她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离婚后,妈妈把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了L身上,对L横挑鼻子竖挑眼,俩人冲突不断。

图源:Pexels

后来,一次很偶然的机会,L跟爸爸一起住了几天。

她才意识到,恶魔爸爸也有好的地方。

从那时候开始,L才明白,父母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超出自己的理解。

只是小时候不懂,天然站在弱者身边。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

婴儿出生后,如果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在婴儿眼里,她就是“好妈妈”。

照顾不周的时候,婴儿就会觉得这是个“坏妈妈”。

同一个人,婴儿会将她分裂成“好妈妈”和“坏妈妈”两个客体看待。

而孩子为了保留好客体,会致力于消除坏客体。

他们很难看到“好妈妈”其实就是“坏妈妈”的另一面。

而“坏妈妈”也是“好妈妈”的一部分。

图源:Pexels

回到父母关系中,如果父母过于对立,孩子也是无法整合的。

他们没办法整合父母身上的优缺点,更无法全面地理解他们的关系。

仍然抱着一种分裂的模式生活:好妈妈坏爸爸,或者好爸爸坏妈妈。

他们只能与好的一方共处,带着恨与对立面对另一方。

因为认知限制,他们只能靠着谁展现了伤心,谁说出了委屈,谁暴露了脆弱,谁展示了弱势,来区分好坏。

而大多时候,会在孩子面前哭的人,是妈妈。

03

长大了,

依旧放不下父母矛盾?

“好坏对立、非黑即白”的世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读的童话故事一样。

好人永远是善良的,坏人永远是邪恶的。

长大后,随着大脑逐渐发展成熟。

我们会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更加理解每个人的多面性。

就像L,在经历了“恨爸爸”和“理解爸爸”两个阶段后。

她逐渐看到,爸妈冲突之后,两个人各自的责任和伤痕。

可是,很多人即便长大了,却仍然困在“黑白对立”中。

在父母的关系中,拼命排斥一方,亲近另一方,形成一个非常不平衡的三角关系。

这跟自我分化能力有关。

图源:Pexels

自我分化是一个人区分情绪与理智、自我与他人的能力。

分化好的人,会觉得父母的矛盾是父母的问题。

而分化不好的人,认为父母的矛盾是自己的事儿。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呢?

与父母对待矛盾的方式有关。

有的父母虽然关系不好,会闹矛盾。

但是他们会明确的告诉孩子,“这是我们之间的问题。”

但是有些父母,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不好,却跑去跟孩子说:

“都是因为你,我才不幸福”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强行把孩子拉近自己的问题中。

于是,家庭中的亲子系统和婚姻系统就变得纠纠缠缠。

用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的比喻来说,这样的家庭活成了一个蚯蚓罐头。

这样的关系,让孩子一直陷在家庭纠纷当中,无力挣脱。

图源:Pexels

于是,孩子自我分化的能力就被破坏掉了。

虽然长大了,他们还是很难区分自己和父母。

把父母的责任抗在自己身上,为父母操碎心。

自我分化能力一直没发展起来的孩子,会一直缠绕在父母的情感里。

他们没注意到的是,父母过着怎样的人生,其实都是他们的选择。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小时候一直劝父母离婚,因为觉得他们老吵架太痛苦了。但是长大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们的相处方式。

如果一对夫妻吵了十几年,劝了十几年都不能离婚,那不正说明,他们的关系牢不可破吗?

这背后,有独属于他们的默契。

图源:Pexels

想要用生命拯救父母的孩子,最需要做的,或许就是学会给自己解绑。

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什么是自己的情绪,什么是别人的情绪。

自己的情绪自己试着处理,别人的情绪,让他们自己处理。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很难,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包括父母。

父母的人生,交还给他们。

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人生要过。

父母有困难,可以提供资源,但是不替他们做决定。

我们只是他们的孩子,不是他们的代言人、矛盾调停者、背锅侠......

而很多父母,也需要告诉孩子一句:

这是我的婚姻,这是我的选择,我会为此负责。

孩子,这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你的责任。

我跟你的爸爸/妈妈在一起虽然有些矛盾,但我也有责任,不完全是TA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解绑,从原生家庭的烦扰中脱身而出。

真正地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成就自己的人生。

图源:Pexels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